易經證釋上經第十冊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1 賁卦離下艮上 宣聖講義 賁卦為艮離合。上艮下離。亦三陰三陽卦。而與噬嗑為正反。則以三 四兩爻之異也。噬嗑陽在上。賁則在下。噬嗑為六三九四。賁則為九 三六四。是噬嗑有類未濟。而賁類既濟也。以上下卦言。噬嗑上離下 震。為上陰下陽。賁上艮下離。為上陽下陰。是噬嗑有似于泰。而賁似 否也。陽在上為逆。陰在上為順。陽升陰降。順則相交。逆則相背。不過 卦之陽者爻多陰。卦之陰者爻多陽。若從爻論。則噬嗑為逆。而賁卻 順。此用二卦者。所當分別也。噬嗑以兩陽爻居上下位。賁亦如之。此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2 其同也。而噬嗑以頤中有物。象人之食物。賁則不因頤成用。而有取 于外陽內陰。猶物之有飾也。故曰賁飾也。飾者必有文。文者必有色。 是賁之用。因文以為觀。色以為美也。然傳曰。賁無色也。既曰有色。何 又謂之無色。此讀易者所宜深思也。賁原重色。而非本來有色。因無 色而後求色。是體無而用有也。繪事後素。唯其無色。乃能以色稱。若 有色者。更傅以色。將斑爛駁雜。不復可觀。則安用飾為。故飾之所貴。 以有其潔質也。寶玉之琢。美絹之繡。皆以其本質之淨。而後加以文 采。愈成其美也。此賁之稱無色者。一義也。物之美者。必其壯盛之時。 德之華者。必其充實之日。誠于中。而後形于外。有文者。必先具其質。 有用者必先養其體。本末之相資也。始終之相得也。賁以無色而以 色稱。正以有本有始。不與浮華濫美者同。其本既立。其中既充。光大 之。發揚之。則道無可量。德有不盡。而返其本始。歸于平淡。則用有不 罄。化可無窮。是天地生育之功。不為而自致。日月光明之力。不慮而 自成。故賁之以飾見。而其究。仍至于不飾。則色即無色。文即無文。佛 所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此賁之稱無色者二義也。 賁以山下有火為象。山高而火明。高明之象也。山出地面。為眾所瞻。 而百物生焉。貨財藏焉。此富有之象也。離為日為火。以在山下。則釋 火為宜。而有落日之象。皆有明燭萬物之義。物富而得明。有天下文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3 明之象。故周易之序。以繼噬嗑之後。蓋噬嗑得食而有黃金。遇合而 建事功。因生養之宜。而獲安居樂業之福。其已富足可知。既富足矣。 則宜繼之以教。正之以禮。禮教者人之文明也。人民安生樂業。逸居 適意。不有禮教。猶衣錦宵行。食肉草地。雖口體之快。而非心志之所 求。且人欲無厭。物好難足。彊弱之不一。貧富之難齊。則爭訟以興。糾 紛必甚。在噬嗑即有用獄之務。可見防微杜漸之道。實不可更緩。則 雖刑法足以鎮于一時。而風俗必別求化于萬世。用獄之道。將不可 久恃。則禮教之興。實事所必然。是噬嗑所需之刑獄。至賁已更為禮 教。禮教之盛。天下文明。則富者得安。貧者得生。上有其養。下愛其身。 衣美食甘。濟濟循循。日作夜息。孜孜勤勤。遠邇咸化。疏者以親。揖讓 有節。戾者以醇。邪就于正。貪就于貞。恣就于飭。暴就于仁。則天下同 化于善。而人文與日月共明矣。此賁之大用。棄刑獄而重政令。敦禮 教而成文明。因天地之和。而敷四時之春。本艮止之道。而推離火之 光明。則賁之因象致用者也。象以成道。用以成德。德至道凝。而後見 其文飾。誠中形外。而復歸于無色。大哉賁乎。天道之所行。人道之所 明。萬物始終。生成無垠。剛柔交通。華實相因。斯本末之事。聖人化育 之成也。唯天澤履足以媲之矣。 賁卦之為用。恰與噬嗑相反相成。以其數同也。數同則力等。故其用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4 有相類。而賁與噬嗑之異。則在中爻二位。中為人爻。而在全卦之中。 介于上下之會。本天親上。本地親下。賁以陽在下。與噬嗑相反。故其 象有若敵對。噬嗑之大用。在內虛而求給于外。乃有食與合二義。賁 之大用。在內充而有加于外。乃有文飾與質素二義。所差者祇在一 爻間。內陰外陽。則為噬嗑。內陽外陰。則為賁。陽道實。陰道虛。實則善 施。虛則善受。善施者。志于外而好譽。善受者。志于內而好取。取莫先 食。譽必有文。此二卦之志各不同也。陽者近天而易升。陰者近地而 易降。升者終降。降者終升。合則為和。分則乖離。二卦雖相反。而其情 有相需也。其故何在。則由于離之一卦。噬嗑以離在上。而與震合。賁 以離在下。而與艮合。艮震雖殊。離未易也。在下則有火象。在上則如 日星。火以熱稱。日以光著。雖相類而實有差。不過既屬一卦。其德必 同。雖因上下之分。其致用有殊。而以五行之數。其運行終不二也。故 噬嗑與賁。因有離之同。其卒仍相需以相成也。離為中女。震為長男。 艮為少男。長少雖殊。為男則一。故皆與離得。而以竟其用焉。長男在 下。有生成之德。少男在上。有依戀之情。此噬嗑之用重在內。而賁之 用重在外。在內者。為畜積之待取于人物。在外者。如布施之頒發于 己心。故噬嗑志在利。而賁志在名。噬嗑貴有合。而賁貴能誠。有合則 易得。能誠則易明。此二者實本末之事。人己之道。不獨相成相需。且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5 勢必與成。理必與需也。故周易次為先後焉。 賁以離在艮下。離明而艮止。明則光輝外見。止則靜定內存。是上下 內外相應也。明者先誠。即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也。止者先知。即知 止而后有定之義也。二者合言之。即大學全體工夫。中庸全部旨趣。 大學先于明明德。即自明也。終于止至善。即知止也。中庸誠明之道。 中和之德。即由內以達外也。仁智之行。禮樂之功。即由外以返內也。 賁以內能誠明。則德可及于天下。外能止定。則道可歸于本始。內外 本末。一以貫之。此聖人成德達道之所見。聖人本乎天性。發乎人情。 徵于鬼神。昭于日月。通于時序。化于萬物。以立人道。而啟人文。故師 賁之象。以推其用。而以天文人文。樹其政治。廣其禮教。政治清。則天 下安寧。禮教明。則天下和樂。此賁之文飾。非徒衒其外觀。則必澄思 靜慮。以返于己身。守貞履亨。以應于萬物。然後有儀可象。有威可畏。 而威儀非故致之者。君子不以威儀自尊。故外觀雖盛。而內體無加。 表貌雖華。而本末不減。是以飾猶無飾。文猶無文。色猶無色。則賁之 用自不用而見其用。德自不德而名其德。何哉。中誠者。無所待于外。 內充者。無所移于物。人徒見其飾。不知君子之未嘗飾也。人徒覺其 文。不知君子之未嘗文也。為于無為。行所無事。如日月之明。而不自 以為明。如山川之大。而不自以為大。此賁之為賁。實以質勝也。聖人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6 慮人情之好浮夸。慕聲色。喜華美。尚虛偽。而自忘其本來。故因賁以 示教焉。賁以飾用。而不重在飾。以文顯。而不尚其文。且更明揭無色 之辭。昭著止定之義。復以飾盡則剝之道。示天道興衰榮瘁之為因 果。其旨甚微。其意甚切。非徒釋一卦之象已也。夫賁吉卦也。而非吉。 則視用之者之如何耳。知賁之有本。而不誤于用。則成其美譽。慕賁 之可夸。而徒恣其情。則損其性真。此智者之所懷。而愚者之所務也。 觀于賁之前後。則可知聖人有戒于文飾。察于賁之象辭。則可知聖 人善用于文飾。文飾非不可為。而不可求。非不可得。而不可貪。以文 飾終為外物。于我何加。天性原無色也。由雲霞之耀采。知色之所自 來。由花葉之多華。知色之所終結。則可以解聖人用賁之道。而不遽 易為剝也歟。 賁卦之名。取賁飾之義。字從貝。古時貴重之物。恆以為飾。有類于玉。 玉純而貝雜。以其有文也。貝為飾。多藉其文以為美觀。萋斐而有輝 光。華麗而能堅潔。故為人所尚。字上之卉。花之文。如其形。交互成象。 故花亦名卉。草類之有美色者。稱曰花卉。色以采成。粉也朱也。花色 之最著。交而成文。故卉字以一與|交。更互交而成象。明其色之雜 也。卉與貝合而為賁。猶本是義。色美而文。質貴以潔。故比于飾。而見 其以外觀為尚也。然賁尚有他義。如賁出。則自下涌上。如賁臨。則自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7 上加下。賁出者。猶泉之涌于地中。其勢急。其氣盛。如物之茁于地面。 其狀驟。其生勃。有不可遏止之勢。有戛然脫去之狀。故賁為勇。以其 能高于大眾也。賁臨者。其義亦近是。唯一自下出。一自上下。而臨為 莊嚴。為威儀。有其象以資觀瞻。有其物以壯視聽。其行曰至。其止曰 臨。為其德肅而用大。道尊而志高也。故賁為大。有孚于臨卦之義。此 賁飾之外。尚宜通及此二義。以盡其用。蓋賁雖以文稱。而文有自己 出者。有自外加者。自己出者。如火之光。有耀于物。自外加者。如日之 照。有輝于身。即一由下而上。或由內而外。一由上而下。或由外而內 也。卦合二者。統稱曰賁。而卦象亦因而分別其所觀焉。如艮下合離。 火在山下。則自下而上照也。如陽居上爻。下逮于諸爻。有類觀卦。日 在天空。則自上而下照也。由前言之。則為主觀。由後言之。則為客觀。 觀而後知其文。是主客不同。觀則一也。而用亦因之分。內外人己焉。 飾雖無異。人己內外則殊也。故其辭皆含二義。其用即有殊途。此讀 者所宜審也。 賁之繼噬嗑卦而明其用。正以噬嗑之後。天道遞嬗。人情變遷。必至 于是。而賁乃見其用。如人之有食者。必求其食之美。有衣者。必求其 衣之華。有財者。必求其用之便。有產者。必求其積之豐。此情也。天道 亦如之。有春之煖。必有夏之暑。有秋之涼。必有冬之寒。有生之芽。必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8 見其華。有花之榮。必見其實。此道也。人情天道。相須為用。則噬嗑與 賁。相反相成。亦理之自然。數之自至。如噬嗑以食合為用。而且得黃 金以快其志。因亨利以遂其心。則至是必更求其所快所遂。則文飾 之美。華麗之觀。不期而啟其思。肆其欲。則賁者。因富以成禮。因合以 為功。禮。文飾之具也。君子以禮文飾其表。為防其恣于情慾。逞于嗜 好。而反害之也。故禮者。聖人將以文飾天下。而使斯民皆樂其華美 也。故賁之文飾。天所予也。人所願也。而猶有所重焉。則忠信是也。忠 信之人。可以學禮。徒禮而無忠信。是失禮之本。失本者。榮不久。文飾 云乎哉。故禮不以玉帛為本。而賁不以華美為本。賁雖取華美之義。 而實以無色為歸。乃聖人示人微旨。不可不深思之也。賁之為觀。正 如日月之照。必有日月之明。始成其光。若無其明。光奚從來。此聖人 觀于天文。以為人文。乃不易之道也。雖尚文飾。必有其素質。素質不 備。文飾奚為。故先之以德。德立而後名彰。德行而後譽見。莊嚴威儀。 德之著乎外者。忠信樸實。德之存乎中者。此賁以無色稱。而用以誠 見。誠則明矣。無色則有文飾矣。天之色。成于日月雲霞。地之色。成于 山水土石。物也。而有本以馭之。故色雖眾。道不易也。色雖雜。質不殊 也。艮止也。離麗也。麗而止。此賁之所以為賁也。一剛一柔。而交為用。 一陰一陽。而互為德。是文飾非自外來也。若曰自內。內原無物。是文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9 飾之加于我。無輕重也。能解此旨。始能達賁之用矣。 賁卦三陰三陽。而下卦陽多。上卦陰多。由爻言。則為剛在內。柔在外。 由卦言。則為陽在外。陰在內。前已言之矣。噬嗑與賁恰相反。故其用 亦殊。推而言之。賁之與困。為相對卦。以艮對兌。坎對離也。亦與節為 錯對。以上下相錯成對也。其變也。則與旅相似。旅亦艮離合成。與賁 恰易其上下耳。而其同類。則凡三陰三陽雜錯之卦。皆可比擬。唯視 其爻位陰陽。而別其德用。如恆咸損益既未濟之類。雖交錯各殊。其 為三陰三陽則同。三陰三陽合卦。除泰否外。皆交錯。皆與賁噬嗑相 類。莫非由一男一女交合而成。或當或不當。或得時。或不得時。用雖 不同。其兩合之情則均切。以陰陽交戀。剛柔互需。而後成其用也。此 六子交錯而得平均者也。若純為陰或陽。如鼎大過屯小過之屬。則 為偏陰偏陽。過剛過柔。其體已殊。為用自異。讀易者于此宜先審焉。 賁之與噬嗑諸卦。因陰陽之平勻。剛柔之互合。其性多和平。其情易 浹洽。故在各卦中。為平易豈第之德。醇厚靜穆之道。所化所施。有類 于時之春秋。地之原野。無過寒劇熱。卑濕高亢之虞。則居其所。適其 間者。無甚苦極樂。至艱過窘之情。此用卦者亦所當知也。賁與噬嗑。 尤足以概之。蓋二卦所差。祇中爻一爻。而中爻居卦之中。兩端既同。 接治至便。故其志為和協。用為調適。內外無忤。上下非逆。剛柔不相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10 瀆。而情息不相妒。此在二卦之用。皆有亨利之占也。夫賁以一陽居 內。而明其中充實。較噬嗑之內虛者不同。虛者好求。實者好與。情所 同也。此賁志在外。異乎噬嗑之求食。而冀合也。志外者。德宜弘。道宜 大。而令聞廣譽亦隨之至。是賁之可觀。以其有美示人也。然務外者 易窮。馳遠者恆乏。賁與困對。亦因其所極而自困焉。此賁之所以不 克大用也。本乎觀。則道不常。本乎困。則德有限。是以聖人惡為外。而 畏名。知美之為惡。而賤文飾。仍因卦象以推其利害。而擇其始終。故 克竟賁之道。而以化成天下也。 困之與節。相反相明。節則不困。因自節抑。則免于困。不節則必困矣。 賁之為用亦然。能自節抑。則成賁之用。若以賁為賁。而忘返其本。勢 將身為名累。質以文敗。亦自困耳。故小者不可大用。近者不可遠圖。 賁以小利而務于外。則志易盈。道易窮。是以聖人戒之。因其易盈。則 不使滿。因其易窮。則不使竭。不滿則能容。不竭則能施。此持實以虛 之道也。故能以小利利大而不害。以近利利遠而無患。此成賁之用。 存乎人也。賁以人爻為用故耳。人爻闢乎人事。而人道以聖人為則。 聖以天為則。天道不盈。故無竭時。聖人不實。故無虛時。以名為名。則 害其身。以文為文。則失其質。唯誠身以令名。不求名而自至。脩質以 美文。不求文而自華。此體賁柔來文剛之義。而能以柔保剛。以陰裕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總釋象例-11 陽者也。賁之含義至矣哉。眾人不解此義。謂賁為文飾也。而不顧其 質。為亨利也。而不保其貞。遂使柔莫勝剛。陰莫協陽。浮夸自娛。而不 矜于細行。聲華自喜。而不達于誠身。以為名大而身益高。名加而德 益遠。是反末為本。以小誤大者也。則其敝必致身隨名敗。物隨文盡。 道德既失。亨利奚從。此後世文敝之害。未始非人事之失也。文質均 也。而質先于文。身名同也。而名輕于身。此智者之所知也。苟右文而 後質。則文安傳。貴名而輕身。則名安存。名者實之賓也。文者質之華 也。賁以主稱。無主何賓。華以根著。無根何華。賁之中有物。即誠也。賁 之行有本。即貞也。誠至而後文見。貞固而後亨利。此天人不易之道 也。明乎此義。則知聖人傳賁稱為無色者。其旨至深遠矣。夫賁為繼 噬嗑而成其用。時可為賁。故賁以著。今因賁而受其害。則至于剝。剎 則文敝而物傷矣。時當賁而賁。其害尚不免于剝。則其不當賁者而 求賁焉。其害可勝言哉。作易者因賁之多害。特以剝繼之以示警。為 賁人情所好。情易為惡故也。聖人欲其無剝。而于當賁之時。不極其 欲。則賁成用。而可免于剝矣。然此人事也。聖智審之。愚蒙惑焉。是天 道不可改。而剝之難免于世運也。聖人亦將奈何。故為一人言。則猶 易。為天下言則綦難。難不在天。而在人之不慎。人之不慎。乃當道之 過。非斯民之咎。古人因賁以化成天下。其敝猶至于剝。則其無德教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-12 之化。而徒為文飾之觀者。其所底又將奚如。夫因賁以知困者。上也。 由賁以免剝者。次也。若不知困于前。徒聽其剝于後。而且無以教化 于時。留觀于後世。及其剝也。則歸之天。是最下者矣。故賁不易為。不 輕為。為而成。猶不免其害。此聖人之所慎也。聖人之所慎。愚者之所 忽。情性之異。本末之殊也。故曰賁之用存乎人。 宗主附注 賁為文飾。言物富而後文。人富而後飾。故在噬嗑之後。即衣食足 禮義興之意。先有食。而後可使行禮。先得生。而後可使守秩。此治 平之大則也。 宏教附注 賁之利害。決于人之明愚。此由噬嗑上爻辭義。可以知之。噬嗑上 九。即將變為賁。而辭以何校滅耳聰不明也為釋。可見用賁之易 昏惑也。人之忘身徇名。棄質求文者。眾矣。苟非不明。奚至如此。此 夫子極言其害也。 賁亨。小利有攸往。 宣聖講義 此賁彖辭。言全卦大用也。賁以艮秉乾德。離代坤用。乃備乾坤之德。 而得其亨利。亨屬乾。利屬坤。艮陽在上。賁志在外。故亨大而利小。以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3 離在下。其象若火。非日月之明。其用在下。非普天之照。故曰小利。且 艮止也。離麗也。麗而止。其德不遠。其道不高。則雖亨。而利不大也。麗 者不能獨行。止者有所限也。賁之為飾。亦依于物而成用。無物何飾。 此小利之謂也。以文為美。而柔以加剛。是質之不勝也。利者先有貞。 亨者先有元。貞之未固。利用有窮。元之未光。亨德徒布。此亨而利小。 以見賁之不可大用也。有攸往三字。承利字言。以所利在于行耳。言 利皆志在行。大則大行。小則小行。其利攸往。本其志也。亨小則所達 者近。利小則所成者細。則雖有攸往。亦名過其實。此文質不稱之咎 也。君子因之而知所止焉。知止則不以小為恥。而能安居無害。不以 近為懟。而能返躬以誠。此賁之用。存乎其人。而用易者。當先察其道 之大小。德之遠近。以定其行若止也。 彖曰。賁亨。柔來而文剛。故亨。分剛上而文柔。故小利有攸往。天文也。 天明以止。人文也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 宣聖講義 此釋彖辭之義。而推賁卦之用。及人事之所尚也。賁以艮離合。一剛 一柔。相交成文。九三剛爻在中。與初上相應。若物之幹。二四五爻皆 柔。雜處陽爻之間。若物之華。故曰柔來文剛。柔以為外。其行也順。剛 以為內。其立也固。是以亨達而無阻。上男下女。志相求。情相應。皆亨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4 之象也。上下既分。柔多在外。以爻為三陰三陽平均。而卦為一男一 女配合。故曰分。言其陰陽分明也。艮為陽卦。故曰剛上。爻多陰。故曰 文柔。且以離女大于男。陽德主升。以交于上。交則為文。分則為明。文 明之象。天下文明。則所行有合。故曰小利有攸往。剛以柔行。明以文 止。行而止。此所以為小利。而非大成也。然艮一陽居上。如天之日星。 觀之屬也。二艮交錯。則成觀卦。故艮亦有觀象。而稱天文。言如天有 日星。發為光輝。照及雲霞。蔚成文采。是天之文也。天文昭垂于天。而 人觀之。人文啟發于人。而物見之。文明以止。乃艮之大用。觀天文以 察變。乃離之大用。合之以化成天下。乃賁之大用。天文可觀者。艮之 一陽垂象以代乾也。觀天時之變。應天道之行者。離之一陰承乾以 代坤也。人道因斯二者而取法焉。則人文以明。而化成天下。此賁之 所以為亨小利有攸往也。夫文明可謂大矣。而遇艮之止。乃為小利。 艮陽可謂高矣。而因離之麗。乃俯而就下以成其小利。此二卦之合。 而見小利之占焉。小利之吉。則依乎人。人之順應天道。不貪文飾。因 時變通。以保其質。則小利且大吉。若為其美而不保其本。務其外而 不知其小。則小利反為大害。此聖人鑒于賁而自警也。柔來文剛一 語。為全卦最要之義。讀者求之于象。以繹其辭。始知此節所釋。無非 為此義所發也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5 賁卦彖辭。原有脫略。但意義猶存。未加添改。所謂脫略者。即天文也 句。因卦象艮在上。重艮合而成觀。即[艮三爻圖]成[觀六爻圖]。以觀原為重艮參合之 象。觀乃日月當空。照見萬物之象。而雲霞絢其采。星辰著其光。此天 文之所見也。賁以則之。故曰天文也。下離之火。以上照于山。合成文 明以止之象。此人文之所見。故曰人文也。天人之異。在上下之別。由 上而垂光于下。以為萬物之光。則屬天文。由下而仰照于上。以應日 星之輝。則屬人文。天文人文。即由艮離分。而艮離非獨釋也。艮以俯 離。謂之陽燭陰。則成下照之天文。離以仰艮。謂之柔文剛。則成上達 之人文。此義本賁所固有。而其用則有同于觀。故下有二觀字。明其 下燭上達之用。而見天文人文。相須成化于天下之效。此彖辭分別 天文也人文也二句。以釋賁之大用之微旨也。且卦爻三四為人爻。 五上為天爻。人以上為天。以下為地。而物屬焉。賁之九三六四。組成 人文。上九六五。組成天文。皆一陰一陽相交之象。由上言之。陽在上 爻。故成下照之象。由中言之。陽在下爻。故成上照之象。陽者光明之 本。此天文人文恰成對照。而合為萬物之光。天下之化。亦天人同德 之所著也。人法天以立則。物因人以為道。此亨利之由上而下。而不 可進于大者。則艮之一陽窮矣。窮則變。變則通。由上變而下。由升變 而降。天之道也。人不可窮。且未至于窮。則上達竟行其志。斯為當也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6 故利有攸往。人事也。人因天以成其常。天得人以御其變。天變不害。 人道以明。此時變屬天。而化成在人。天人之間。唯聖人能知之。此賁 之大用存乎人也。 賁之為文。有如波之迴旋。雲之蓊葱。由氣之薰蒸。物之交錯。以成以 著。故六爻上下陰陽交互相對。而陰在陽中。陽包陰外。陽者象天。陰 者象地。地在天中。而人物附焉。此九三一爻。為全卦最要位。陽不離 陰。陰反包陽。以九三上下皆陰也。陰在陽外。如燈之燭物。如日之陵 空。四圍成色。上下同光。此賁之為文。發乎內也。發乎內。見諸外。而有 所阻。阻而成返光。如日之西。反照為霞。如火之炎。遇物為明。則由內 之光明。以成外之美麗。內外相印。上下合照。而後賁之用見矣。此賁 之為象。有斜日孤燈之意。日斜則易暗。孤燈不久明。皆近且細之謂 也。近則毋遠。遠必有蔽。細則毋大。大必有損。此賁之用。能小而不可 大。宜下而不可高。斯理數之自然。非盡關乎人事。而人事則在善用 之耳。蓋天道易變。時日無恆。夏則有冬。日則有夜。明者暗之機。塞者 通之繼。此賁為文飾。而不足以稱其名。虛實之相徙也。行止之相倚 也。為其大者害其小。志其小者獲其大。務高則傾。好盈則闕。傾闕之 來。有所由也。反而行之。卑以成其高。虛以保其盈。盈高之致。實人事 也。彖辭曰。文明以止人文也。旨哉言乎。非徒釋卦象已也。文明之用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7 而貴知止。豈非人乎。時變不居。而能循環。此唯天也。人不知則天之 變。履天之恆。則文明者無止境。其害可勝言哉。夫春與夏。天之文明 也。而秋冬續焉。溫與煖。地之文明也。而寒涼待焉。此人所易知者也。 而獨昧于一己之盛衰。一時之隆替者。豈非知其大而不知其小。見 其遠而不見其近乎。此賁之後。乃為剝也。貪于物質之享受。而忽于 金錢之罪。戀于華美之觀瞻。而忘于嗜慾之毒。欲其不剝。不可得矣。 故賁者天道。剝亦天道。用賁而免于剝。端賴人道。知恆而不知變。知 進而不知退。則人道敗矣。安望其能久亨乎。文明以止。正人文之正 軌。知止而后有定。天下化成。皆定于文明。此聖人之志也。大有同人 之道也。豈獨噬嗑之得食與多金已哉。故賁之道小。而用之可大。則 視人道之所至耳。 賁之為飾。非好為美觀。如春至而草木榮華。天無為也。無為則秋凋 不足為害。若有意為之。其榮固可喜。其凋寧能禁其悲乎。故賁之用 重在觀時變。時變而榮。與之俱榮。時變而瘁。與之俱瘁。則榮瘁于飾 無傷。于賁無害。雖剝亦無所憂。飾極則亨盡。亨盡則剝。亨猶夏也。剝 則秋冬。草木凋零。繁華俱歇。天道未嘗改易。人物則已殊觀。是觀乎 天文以察時變。為賁之所尚也。人生于天。因于時。當其榮也。自能兼 善天下。當其瘁也。則當遵養時晦。此人文之有明晦。大道之有隆污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8 而聖人志在濟時。行在明道。濟時者。因其治而圖之也易。當其亂而 救之也難。明道者。因其盛而充之也易。當其衰而振之也難。君子為 其易。不為其難。知時之易變。則先為政以治之。知道之有衰。即預脩 教以防之。是觀天時以為人文。觀人文以化成天下。實聖人因賁以 竟其用。以行其志也。人文之化。存乎政教。政教有常。則天下永定。此 本文明以止之義。而能推其止定之效也。大學一書。全關此旨。惜世 人未之察也。政教之行。世運乃亨。政教苟塞。世運斯否。賁之志。將以 成泰也。而其所至。或同天道以歸于剝。剝則否矣。剝為陽將盡。否為 陽之浮。皆不得交錯之象。唯賁以陽與陰交。且平均。有進于泰與既 濟之象。此聖人珍惜之時也。雖未能大利。而由小以達之。則人文之 化成天下。固賁之本用也。故賁為利有攸往。而剝則不利有攸往。一 行一藏。一通一塞。讀者對勘。即可知易辭垂教之深遠矣。 宗主附注 賁為文飾。柔來文剛。為天地至道。人物至德。古人法則天地。調協 陰陽。而以賁為象。如老子道德經所說。無非此義。內剛外柔。志方 行圓。以天下之至柔。馳騁天下之至剛。以物之陰。而濟物之陽。以 人之圓。而制人之方。乃能保其身。遂其用。達其道。立其德。故不役 于情。徇于欲。而無嗔怒之心。忿恚之意。且物莫我抗。人莫我仇。為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彖辭-19 其柔至足以成其剛也。文至足以歸于樸也。故老氏以嬰兒為喻。 嬰兒無一長。而人莫欺之。無一技。而人莫勝之。即能以柔用也。道 之不敝者亦然。天地悠久。故日月常明。山川常在。為其以柔為外。 而長保其內也。故風雲雖惡。不能損日月之一毫。龍虎雖雄。不能 毀山川之一角。為以不爭而能爭。不殺而能殺。是其剛之所在。即 柔之所見也。故柔道為道之至。無色為色之至。此賁之所以為貴。 而終成其無色也。無色之色。與佛法色空一相同義。人能深解金 經四無之義。即可直探賁之大用矣。賁豈徒為文飾者哉。 又曰賁為吉卦。而非大利。宜小用。不可大成。宜在下。不可居上位。 以陽在三爻。而居六五下也。 夫子占得此卦。知道之不行。志之 難達。始退而講學。刪定六經。廣傳弟子。以教濟世。代其施政治平 之功。以學輔時。展其隱居求志之義。故儒教雖萬古不滅。而當時 未見其治功。且游夏之反獲代興。而大同之世。終未得建。此皆天 數所定。而藉賁卦以示其意者。賁辭亨小利有攸往。明言其不可 大用也。既以陰當主位。則不足以建治平之功。陽伏下位。則不足 以達明德之極。故以柔來文剛之義。而推教以代政之道。主客以 異。君師乃分。此 夫子有其德。而無其位。小其治功。而大其教化 者也。賁之為賁。于此足以見之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象辭-20 象曰。山下有火。賁。君子以明庶政。無敢折獄。 宣聖講義 此賁全卦象辭。申釋彖辭之義。而明人文之用也。賁之為用。既為文 明之見于外。則文物之間。必有以表章其美觀。而發揚其光華。此取 于卦象。而施政教之所本也。夫賁之卦象。山下有火。火照于山。則山 之文物見焉。山之所藏。寶玉金石。山之所生。草木花果。山之所居。鳥 獸蟲豸。山之所積。雲煙泉流。山之所見。蒼黛成畫。山之所聞。響籟成 音。為物既多。為文不一。而以火照之。則觸目皆色。入望皆美。其象之 具。正與艮離相合成趣。因象而為用。則君子之事也。稱君子者。以其 德足以格物。智足以致知。明天道自然。立人道大本。非徙徇耳目之 娛。玩聲色之樂。以情役物。以心戀色者也。故以庶政之脩明。易嚴刑 之苛毒。庶政者禮樂政教之謂。君子有其德。有其位。因天文之美好。 知天道之仁慈。因天然之文明。知人道之愛慕。觀賁而取法。因色而 制用。則文明者。實人道之所成也。人道者。即庶政之所明也。離以文 明。而能光照一切。艮以靜止。而能節制一切。此賁之施于人。乃為禮 樂政教。而刑獄不及焉。何哉。刑獄威嚴。有傷天地和氣。而乖世道文 明。故苛法乃暴政之施。竣刑實污世之制。人生同性。孰不樂生。世道 貴和。孰甘好殺。此棄刑以明教。寬獄以重禮。不獨仁者之心。實亦天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象辭-21 道所先也。天以文。著其溫和之恩。人以文。昭其敦厚之德。此賁之大 用。恰與噬嗑相反者也。 庶政或以為非關大事。非也。古稱多數曰庶。即一切之意。以其及于 人民也。賁以文明為象。則治平之道。實關乎政。且有教焉。故彖辭稱 為化成天下。既曰文明。則非小事可知。既曰化成天下。則非徒言政 令可知。蓋聖人因賁之用。將使人民皆享其文明之利。而溫和之風。 敦厚之俗。以成以著。亦猶天文之昭垂也。天文關乎日。人文建于政。 政概君主與政府言。在位主政之人。負其責也。稱君子者。明其以成 德為先耳。君子在位。始能致其國于文明。為先有其誠也。小人無誠。 徒飾其外。是率天下以偽也。誠則不令而行。偽則令將不從。則以偽 者。徒見其自擾耳。自擾者亂。亂則骩法。人民不法。安望其省刑去殺 耶。此無敢折獄。實唯君子能致之。以體卦內離之一陽。中心光大。故 能外耀其德。遠成其化。德立化成。天下文明。人民皆熙攘于禮教之 中。固已絕爭訟。弭奸宄。則無獄可折。是不獨不敢。且不必矣。賁象以 離明艮止。相合為用。文明以止。動不踰軌。靜而自明。此中和之道。太 平之世也。故囹圄可空。而桎梏不用。斯為聖治之至。然賁猶未能也。 以其承噬嗑之後。丁多獄之餘。禮樂未敷。政教待普。人民雖知向化。 而天下未盡同風。非如泰之時也。則在上者。導之以德。齊之以禮。德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象辭-22 明則民敦厚。禮立則民溫和。而後同化于文明。以成賁之世。此君子 之所志也。故賁與泰。三陰三陽同。而其交錯不同。君子欲其歸于泰。 乃由己之德。以成民之德。由己之誠。以達民之誠。庶能以己之文明。 化成天下之文明。所謂無敢折獄者。正見其先道德而後法律。重禮 教而輕刑罰之旨。此唐虞之治。有非後世所及者也。 噬嗑利用獄。賁無敢折獄。二者皆取法天時。噬嗑之象。取秋殺之義。 秋時萬物成熟。乃人民得食之日。萬類凋殘。乃政令肅殺之時。賁則 不然。一陽漸升。發為生機。正如春日之和。春風之化。萬物同榮。如人 之衣華服而佩寶玉。此以文飾為尚也。萬類並孳。如人之初長育而 樂無知。此以戒夭折為先也。賁者臨也。春臨而生息之德以明。帝臨 而恩澤之施以沛。此政令在滋息安養。植長培高之是務。對物猶當 愛惜。何況于人。故禮月令有制。王政所準。無非體天時之數。廣天德 之時。而殘殺不行。夭札是避。此無敢折獄四字。實聖人觀時定教之 微意。既曰折獄。並非全廢刑罰。乃丁此時日。不敢違天好生之心。干 帝大生之則。帝即乾象。因位而稱。賁以艮近于乾。猶少子之侍父。故 不敢也。艮止而能聽命。則雖具刑獄而不折。以示天下尚仁愛。崇教 化。而不欲藉法齊民。依威成治。是賁之大用。純取則于春時。而君子 之政令。自希同于履泰。履泰為上治之世。而尚德不貴刑。重禮不用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象辭-23 法。此賁之與噬嗑別也。 宗主附注 賁之為象。取陽見于外。故有光明之稱。取陽居于中。與陰交錯。故 有文明之稱。由光明下照。而為天文。由文明外施。而為人文。天人 之分。在一內一外。一上一下之用耳。非真有天人之殊。人在天下。 自以上觀天文。為立人文之本。如禮樂政教是也。禮樂政教。雖屬 人文。實法于天。天以日星雲氣為文。其有度有數。有終有始。亦同 人文。人文之度數終始。即禮樂之節。政教之規。無不發于性情。止 乎道德。一發一止。以開世運昌期。人類幸福。此人文之可化成天 下也。而莫非聖人之功。是禮樂政教。文明之所寄託。治平之所表 見也。觀其外。足以知其中之有物。察其跡。足以明其神之有真。此 賁之用必依乎誠。誠者。道德之具體。無誠則禮樂不興。政教不立。 雖有其外。亦奚以觀。此賁雖以文稱。而傳反謂之無色。無色之文。 文之至也。以未嘗假于外物而為美。故永不喪其中守。旨哉此辭。 惜釋之者多未能見其大也。 宏教附注 此節含義。正與論語道之以德一章相證。論話之旨。即由此卦辭 推衍者。聖人不重政刑。正為不肯徒事外飾。天下化成。在德不在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24 力。在心不在跡。聖人內聖外王之道。當于此義見之。 初九。賁其趾。舍車而徒。 宣聖講義 此賁初九爻辭。明初爻之用也。賁初九亦同噬嗑初爻。以在下皆稱 趾。賁飾其趾。明所始也。舍車而徒。欲見其飾也。車以載人。身之寄也。 趾在車內。外莫之見也。故賁其趾者。寧舍車而徒行也。夫有所見于 外者。不復自蔽。有所冀于文者。不肯自藏。文者不隱。隱者不文。介之 推曰身將隱。焉用文。賁其趾。為足之文。足文則勿乘車。為顯其足。而 舍車耳。然車之利于足多矣。今為求文。乃甘徒步。其志在文可知。以 志于文。不恤勞其足。且累及其身。是偏之害也。與噬嗑初九相類。為 小而失大。似非義也。而以一陽在下。欣然欲動。其志求升。初不計其 他。則寧勞無逸。寧徒勿車。亦數所至。是其舍車。為求速而行其志。求 見而快其意。雖若非義。實乃乘時。不足為大病也。說者謂舍車。為車 不備。不如徒步之安。然既曰舍。是有備矣。有而勿乘。是為成賁之用。 以賁在趾。而不在車。故寧徒步。以顯其趾。或又以為舍車。為車之不 義。不義故不乘。然既有車。自非不義。己所有者。何悖于義。而弗乘者。 是樂徒步。以車之不克成其賁也。賁之為文。車而不文。則車與賁不 稱。此寧舍之也。然賁趾。獨言舍車。不及輿馬者。何哉。蓋在初九本有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25 車象。離之一陽。固類于車。而非輿馬之象。故獨言車。以賁其趾而未 及車。故寧棄逸就勞也。君子行則欲達其志。志達則不問其他。初九 志行。而用在賁。故勞無逸。勞以勗德。逸足害道。因賁之志。在化成天 下。則以勞示眾。亦身教之意。況徒步與賁。相反相成。剛柔以濟。內外 以和。示民以賁之本色。不假外物。此爻辭之微義也。 象曰。舍車而徒。義弗乘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也。義弗乘句。指初九志在賁趾。即以文昭于外也。 文昭而後賁用以見。此雖在下。亦有所為。為賁而弗乘。則其重在趾 可知。以趾有文。足以徒行。不假代步。尤可見外觀者。中必充實也。初 九為剛。重剛在內。發而為文。如人之蹻捷多力。固無需于車乘也。人 之乘車。多為不能徒行。或遠道不易達。或足痿不能步。而後賴車以 行。若非然者。則必上位。或富人老年。不以趨蹌為能。不以勞苦廢事。 而初九在下。不類于是。一陽方長。如彊健少年。起自草澤。則其徒步。 正所宜也。且賁飾者。不必外物。健足能行。亦美也。以剛為體。充而用 之。則所觀豈獨一趾之文飾哉。故曰義弗乘也。言乘車反以損其美 觀耳。此爻含義甚弘。大抵如上述。而最要者。賁雖為文飾。不貴外物。 君子本其剛健之德。發為光輝之美而已。實即充實而有光輝之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26 也。用之者。能于是義明識推行。則不悖易辭之旨矣。 六二。賁其須。 宣聖講義 此賁六二爻辭也。賁卦以文飾為用。六二處內卦之中。為重陰之地。 上應六五。外接九三。以陰含陽。以柔文剛。陰內而陽外。剛上而柔中。 其文飾在上與外。故為賁須之象。須眉者。人之所以為美觀也。言須 已賅眉矣。須在頤間。賁亦頤之變。與噬嗑同。九三一爻。有同于須。而 六二為之文飾。此賁其須者。仍本柔來文剛之義。而見陽之待陰以 生以成者也。六二以離之中爻。主明視之精。內凝其精。外發為華。如 人之目。乃腎水之精。上見于面。則六二之精。上賁于須眉。其理正同。 陰在內也。陰因陽以成用。譬諸燈之有油。燭之有蠟。合之為明。分之 則無用矣。故六二之賁。非其本爻之所資。乃在于上之陽爻。陽得陰 以為飾。人藉物以為美。此固內外相須。上下相應之道。是須字。亦含 有須待之義。人幼無須。陰精不上奉也。婦女無須。無陽不成美也。故 須者。待其人而後行。待其時而後見。六二居正位。合乎時宜。有其全 德。乃能發抒為文。以美其上之須。于此足見賁之為用。非苟飾也。 象曰。賁其須。與上興也。 宣聖講義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27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二居下。而志在上。以柔從剛。以陰從陽。故隨 上之陽爻以起。與猶隨也。如澤雷隨之象。艮與兌易。離與震易。則成 相隨之象。六二隨九三而興。以成其文剛之用耳。此爻大用。在能隨 上興起。以陰為陽。而不失其正位。方能文剛。若乖其位。失其貞。則為 姦為亂。而非文飾矣。故重在貞。貞以成其亨。坤以承乎乾。此離麗之 本德。而克隨艮止以同行也。故柔能劑剛。內能協外。上下一德。以開 天下文明。其為用亦大矣哉。 九三。賁如濡如。永貞吉。 宣聖講義 此賁九三爻辭也。九三為離上爻。居人爻之始。孚既濟之義。故有濡 賁之稱。如者未定辭。以九三重剛。不慣附和。而賁之為用。重在協劑。 柔來文剛。固是全卦主旨。剛將如何受柔之文。而不為所辱。則視爻 之志行。與其德力而別。九三重剛。而為離之一爻。外剛中柔。面違心 從。其志莫定。其行莫明。故以如字狀之。言所欲而不遽允。所樂而不 逕行。以決絕之情。作夷猶之貌。雖日近陰柔。而難與之化。唯守其貞 節。以協于上下。此所以有永貞之吉也。譬諸男子。處少女夾輔之間。 欲去未能。欲從未可。苟失其守。未有不為姦亂者。而一味峻拒。又將 貽無窮之憂。此乃最難處之地。唯有永貞以待之。處賁之加。而不為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28 蔽。濡之至。而不為染。則終能保其剛。和其柔。以成九三之用。此爻辭 之微義。端在人事之善為。九三人位。本乾朝乾夕惕之時。而懷若厲 無咎之戒。故永貞之德。天之道也。人能履之。則終吉矣。 象曰。永貞之吉。終莫之陵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三之地。既在六二六四包圍之中。恰當賁如 濡如薰染之際。以俊秀之土。遘麗佳之女。其易失節可知。而卒能保 者。實由永貞。以我之貞。化為女貞。以賁之美。施及女美。則有和協之 樂。而無姦亂之愆。此則以九三重剛之性。不被眾柔所屈。故曰終莫 之陵。陵猶屈辱之意。不失其貞。則何辱哉。君子乾乾自持。不畏宵小 之慍。不為陰柔之浸。不甘嗜欲之毒。不忘性命之正。此所以能化行 天下。而長保其操守也。讀者于此處。當細繹彖辭而深求聖人垂教 之微意。方能達賁之道。以成九三之德焉。 六四。賁如皤如。白馬翰如。匪寇婚媾。 宣聖講義 此賁六四爻辭。明本爻之用也。六四為艮之始。居卦之中。得坤六四 之體。孚既濟泰卦之用。下與九三交。上與上九應。陰居陰位。而與二 五兩爻同情。在賁全卦。皆以柔來文剛為志。六四重柔。實文之主位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29 九三六四。交互成文。非敵非友。乃和乃配。柔者尚素。剛在內也。剛內 為金。西方類也。其色為白。體物備也。其行為馬。行地例也。坤之德廣 厚。有無疆之稱。坤之性靜貞。有順承之能。故六四之賁。若有色。若無 色。若有文。若非文。此爻辭疊用如字。明其在疑似之間也。皤白也。翰 羽也。白言其色。羽喻其行。為文而若素。則非文也。為畜而若飛。則非 畜也。為敵而若婚媾。則非寇仇也。何以然者。六四處剛之交。承乾之 命。因柔之位。成坤之順。配而不可狎。交而不欲勝。能遠能邇。而莫知 其徑。有志有行。而莫見其性。故外相疑忌。內漸親近。是始為寇仇。終 成婚媾。如男女初則相猜。既而相認。終為配偶之意。此爻雖非主位。 乃因賁之用。而為全卦之要爻。則以其重柔。善于文飾一切也。顧察 其文飾。反非絢爛之華。卻為淡素之白。白猶無色。是其所賁猶未賁 也。人道貴樸。人性貴真。于此足證賁之為賁。不尚美色。而在真誠矣。 婚媾云者。本相交之義。通內外之情。以成一陰一陽之道。而著天生 地成之德者也。讀者審之。 象曰。六四當位。疑也。匪寇婚媾。終無尤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四以柔居陰。故為當位。既為當位。何以生疑。 則由群陰相比。九三易困。陰固樂陽。陽亦喜陰。而來者意遽。受者意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30 緩。緩遽異情。乃生疑懼。九三本乾惕之義。六四有巽懦之心。其相疑 非一爻也。乃欲交而難合。欲離而不可止。故疑起于心。實情為之蔽 也。夫人情無求則無忌。無欲則無虞。中心坦然。何疑何懼。九三六四。 求之正切。欲之方張。兩情未明。寸心未定。此疑惑恐懼之發于內者。 非將遠之。實希近之。非將仇之。實希友之。以異而難驟同。則其自持 之不安也。以需而不遽得。則其所示之有吝也。此固人情之常。而六 四恰有類焉。然既求矣。非相尤也。而既近矣。乃相認也。此初疑而卒 信矣。匪寇之非。婚媾之就。果成兩好。而無怨尤也。尤者咎也。詩云。式 相好矣。無相尤矣。正六四之謂也。蓋六四當位。自有所守。不因一時 情欲。而遭逢輕薄。又不以一事猜虞。而干受仳離。此無尤二字。言其 能發乎情。止乎禮。秉坤靜順之德。逢離文明之福。以諧歸艮止定之 境。行不違道。情不悖性。雖有婚媾之私。究無傷政教之化。說者以擬 于關睢。斯有由矣。又以陰陽相交而生。則婚媾合禮。正為人之文明。 野人苟合。去文明遠矣。故王道首重人倫。君子之道。造端夫婦。讀者 未可輕易看過此爻辭也。 六五。賁于丘園。束帛戔戔。吝終吉。 宣聖講義 此賁六五爻辭也。賁以文飾為用。文飾以柔來文剛為貴。六五以柔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31 履剛。為上卦正位。而屬艮之中爻。艮為止。文明以止。彖辭之義。著于 六五。人文之用。見于是爻。故有人事禮儀來往之象。而所在乃高丘 園陵之處。以六五近上九。在高位也。以人事言。則為國家交際。使節 聘問之事。與觀之作賓觀光。有同有異。同者皆屬外觀。徒具威儀。異 者內志有殊。用情不類。故位雖高。而非廊廟。卻在丘園。儀雖隆。而非 重器。卻祗束帛。外若堂皇之典。中實乾餱之愆。以其物微。而誠不足 也。儀不備物。賁乃具文。戔戔之羞。實彰其吝。此所以不能大用也。唯 其小。則自覺不足。唯其細。則自知有吝。故雖束帛戔戔。而無害于賁。 且得終吉。則其初之未吉可見。蓋以吝招尤。不易得人之諒。而卒因 禮儀之至。有文明以止之德。使人信其無他也。然六五之吝。在他爻 則非。以位異也。吝由物言。吉由德致。物少不足病。德不立則可憂。六 五居其位。為眾所服。雖柔而有守。雖弱而有禮。此其終吉之由來也。 說者以賁于丘園。為隱藏之象。乃就下位言也。若居上位。則非肥遯 之時。而以文為用。以禮為節。則不問高下隱顯。皆足獲終吉之占。為 其得位乘時。不悖于賁之道也。故爻辭決其吉焉。 象曰。六五之吉。有喜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五之吉。以禮制情。雖不稱其儀。而有發于誠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32 故中心喜悅。覺所與者之易諒。正以其內剛外柔。能順巽以聽人。先 文後止。能貞固以持己。其喜之生。即爻象所具也。譬諸在位。得接于 內外賢臣。雖略其跡。而能和其衷。則其為喜可知。 上九。白賁。無咎。 宣聖講義 此賁上九爻辭也。上九居極地。當數窮則變之時。為陽爻。適陰柔已 盡之位。變則反其用。盡則反諸身。此上九之賁。非文而為白。白猶素 質。即不賁也。柔不文剛。陰不飾陽。位時已窮。還于真元。此艮之一陽。 將返乎乾也。乾道大生。體天行健。故無咎。為其返本復始。由有色以 歸無色。如成真上天。無罣無礙。者更何咎哉。文勝返質。美盡還白。君 子之行。上德不德。道之至矣。詩所謂上天之載。無聲無臭者也。尚何 咎乎。 象曰。白賁。無咎。上得志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上九爻辭之義。而明賁卦之大用也。上九為賁道之窮。窮則 返始。以成其初。賁以文飾為用。既窮即反于無色。此原始要終之道 也。天地萬物。均循是以歸于極。下者循環終始。與時榮悴。莫知其極。 上者保終如始。因德達道。永歸其極。上九以位至高。應孚上者之德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賁卦-釋爻辭-33 即形而上者也。出乎有色。入于無色。永恆悠久。以還于樸。此至人之 行。合于道者。故曰上得志也。上者之志。求仁得仁。無貪于文。無矜于 美。文美盡忘。還我本色。此正傳所謂無色之義也。賁以色用。其極也 無色。天道自然所至。即下者亦隨色而盡。不得復留。而上者能超諸 色相。保其真元。則數盡而德不盡。時窮而身不窮。故有得志之稱。佛 釋淨土在無色界上。正此意也。易教恐人戀色不回。貪美不悟。特以 無色釋賁。實欲警人之早識造化。而能循時自立。以達乎至誠悠久 之域也。此賁卦辭義之精。實合于脩道之要。不獨為人事言也。賁後 繼剝。尤足證色之難久。文之易窮。色敝文亡。亨道以盡。此賁之易為 剝也。讀者須深省之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總釋象例-34 剝卦下坤上艮 宣聖講義 剝卦上艮下坤。以少陽加陰。其陽且盡。不勝五陰。陰盛陽衰。天道將 窮。故曰剝。易卦中以否損與剝為相類。而凡陽在上之卦。如未濟恆 困等。亦有相似之處。總由陰陽不得和勻。而陽反被陰擯斥也。剝之 卦象。一陽居上。不能久留。眾陰在下。相為朋比。猶水地比之象。而陽 不與隨和。以比卦一陽在五爻。猶近下也。剝則孤矣。位高無輔。氣升 難沉。本乾上九之德。而履重坤之地。坤不復承順天行。反相與悖道 而馳。同姦為害。此天道之剝。萬物不可久存之時。故剝為九月卦。言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總釋象例-35 時近重陰。物皆凋敝。天將寒冷。人感衰微。陰以剝陽。剛不復主。在上 者。不克保其敬慎之義。則隨時以傾頹。在下者。不克充其貞靜之德。 而因物以衰歇。傳曰剝爛也。言破敗不復自完。如草木之殘落耳。艮 為山。坤為地。高下不相接。而有巍峨欲墮之形。陵空如雲。俯地如瀑。 傾瀉之情。若不終日。此所以有剝爛之稱也。 剝卦繼賁之後。而與復對。天道至賁。氣已外瀉。乃變為剝。傳曰致飾。 然後亨則盡矣。故受之以剝。此天時往來之數。萬物興廢之理。當春 夏之時。榮繁美麗。天之飾也。一交秋令。西風肅殺。凋殘衰敗。天之剝 也。天道隨時。萬物以變。是飾之極。即剝之始。賁之終。即剝之初。往復 之間。生殺之道。有必至者。故聖人慎飾以保亨。亨不盡。物不剝。人亦 猶是。少壯之時。偉麗自喜。曾幾何年。衰憊不振。得志之日。輕肥自快。 曾幾何日。頹廢莫禁。皆盛衰循環。隆替往復。數不可逭。理不可逃。非 天之始厚終薄。乃時之物窮必變也。故觀于賁剝。而知消息盈虛之 有定。生長收藏之有時。君子以為人事之規。世道之準。不以太過而 至不及。不徇現在而忘將來。乃克長保其亨。不使之剝。此人道能順 天而立極。不隨時以行藏。偕物以生殺者也。無形無患。有形者皆不 免。況妄求飾乎。飾志在外。則虛其中。陽乃上浮。則晦塞其內。此剝之 至。天道也。亦人事也。故君子尚無色。貴本質。朴以為寶。則不喪其真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總釋象例-36 妄以為戒。則不失其亨。行乎中道。則不履于危。立乎正位。則不傾于 險。此聖人以剝示教之微意也。賁為好飾。乃循至于剝。苟先覺其變。 而求其常。則不飾。又奚病。無如世人之昧昧。徒貪夫外觀之美。虛文 之夸。而忘亨之難長。數之易變。此蚩蚩者。終隨草木以同腐耳。詎不 可慨也哉。故講易至剝。輒悲人道之不立。而念天道之無常也。 剝之為剝。其道在變。順變應時。不隨物剝。此君子之志行也。故處剝 不易。而君子尤難。以天道既剝。陽氣將藏。陰氣瀰滿。小人得時。與否 相似。慎以自處。敬以安人。不夸不矜。毋怯毋葸。則能因地道之重厚。 山道之凝止。而可免于剝。一陽雖微。猶有光明之象。用以觀下。或得 鑑察之方。此君子觀于天時。固守其道。不與群陰混。猶可止于其所。 詩云。於緝熙敬止。即此義也。此文王處剝之道也。 剝卦為窮卦。與否之塞。損之傷。未濟之隔絕。皆為天道之變。人道之 危。世道之衰之時。當其前者。唯有以人順天。而能勝天。以道趨時。而 能辨時。蓋天道變中有常。時運終則有始。知其變。守其常。保其終。復 于始。此君子之道也。不違天而能濟其變。不悖時而能裕其窮。窮變 不害。以還于道。則永保太和。自正性命。上焉者。超越造化。歸于無極。 中焉者。因應天時。立于中極。下焉者。趨避吉凶。循于有極。此人事之 軌範。易教之所由立也。在賁以柔文剛。已成亨盡之勢。至剝以柔易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總釋象例-37 剛。遂為窮絕之時。故君子見幾不出終日。知其將至。而預防之。則履 霜不待堅冰。而明歲之且寒。察其已見而推臆之。則日中不待昃晷。 而覺日之且暮。天時如是。人事亦然。此易以剝繼賁。繁華凋謝。一春 一秋。生育殺傷。一新一故。氣所自至。理所必然。故因剝卦之象。而知 大道之不可久。應變因時。智者所尚。此讀易見天心。必取徵于剝復 二卦也。 陽與陰互為消長。陽長則生。陰盛則殺。凡陰長陽消之卦。皆天道窮 盡之時。剝雖留一陽。而在上爻。處窮絕之地。無可進也。陽升陰降。升 至于極高。欲求再進。唯有變而下。此剝之後必為復也。剝與垢對。以 陽生陰。故曰垢。而夬則以陽化陰。且至極位。故進則為乾。而名夬。夬 者快也。陽得勢也。易道陽重。體人之性善。天之德仁。仁善皆陽。不仁 與惡皆陰。則陽之窮。即仁之傷。善之害。剝為仁善之薄。即世道之衰。 人道之危。故四德不具。而君子道消。時運使然。固天道所必至。抑人 道之未能早明也。夏桀商紂之季。果天道耶。使桀紂不立。湯武焉能 代興。則雖天道。亦由人事。故文王演易。將以天道警人。使人知天命 靡常。而人不可不勉耳。乾坤以四德立全易之綱。得其一者。足以成 用。剝將奚用哉。此讀其辭。即可明吉凶進退之旨矣。剝猶剝物。脫其 生機。其命何繫。如剝樹之皮。其木必枯。剝果之皮。其內必潰。草木尚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彖-38 如此。況生物乎。此剝之不可久也。亦明矣。是以君子遇剝。唯速蘄其 復。不彊爭于一日也。遵時養晦。而不忝所生。則中心和平。無恡于時。 鑒天之變。勗己之志。明時之非。厚我之德。則消息盈虛。無害于道。陰 盛則陽自退。柔勝則剛自伏。此機貴早見。而昧者未察。故臨剝始知 不可為者。愚也。己剝而欲彊爭者。妄也。愚妄之夫。唯隨剝同盡。安有 濟耶。 剝爛之義。亦由陰盛于內。猶物之自腐也。陽為生之根。內無陽。乃自 潰爛。以賁之致飾于外。中誠不立。故易爛。如蒙虎皮之羊。雖外觀彪 炳。一遇真虎。則敗矣。此致飾之過。而亨盡之由來也。讀者就卦象細 繹之。即可知傳辭之意也。 剝。不利有攸往。 宣聖講義 此剝卦彖辭。言全卦之吉凶也。以剝當陽剝之時。天地氣歛。萬物形 傷。陰盛日長。理宜靜息。陽動陰靜。陽發陰藏。天地且不能違。而況人 乎。故不利有攸往。即不宜于動作也。剝以祿之受刑。變[示]為刂。[示]主 福佑。刂主刑傷。一吉一凶。觀于字已甚明。故名剝者。見祿之受傷。而 不復保也。人物之生命。以祿為數。貧富壽夭彊弱。皆祿主之。物之榮 枯生殺亦然。祿不保。則生盡。退藏以自善其身。尚虞未足。況欲有所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彖辭-39 作為乎。彖辭以不利有攸往。斷定全卦行藏。而啟人趨避之道也。乾 坤四德。剝無一焉。此其所以不宜于行也。往概一切動作言。凡有所 為。必有所動作。陽且消盡。君子道窮之時。是彖辭為君子言也。若小 人則否。小人因剝且得志耳。故剝復與否泰大同。時為之也。 宗主附注 剝為陽剝之象。薄也迫也。氣已薄。日已迫。故曰剝。柔來變剛。前途 黯淡。如日暮途窮之時。將何往乎。故不利有攸往。小人道長。君子 道消。四德俱失。而天變可畏也。 彖曰。剝。剝也。柔變剛也。不利有攸往。小人長也。順而止之。觀象也。君 子尚消息盈虛。天行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彖辭之義。指示君子應變之道也。剝。剝也。柔變剛也。乃剝卦 陽消陰長。萬物隨剝之義。柔來化剛。剛盡為柔。係從觀之變來。巽二 陽變為艮一陽。故曰柔變剛。卦雖變剛。而爻從柔化。以下為坤也。坤 母而艮子。子隨母化。不能勝也。陰勝陽微。天地閉息。不利有攸往。小 人道長之時。然君子當如何。則在順時抱一。旁觀俯察。以聽其變。順 而止之之謂也。順以應坤。止以孚艮。坤艮合德。不違于時。上下同心。 不傷其守。順則毋逆。故能適時。止則有守。故能抱一。此君子處剝之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象辭-40 初也。因剝自觀變來。觀取觀察為用。仰觀天道。俯察物情。是則君子 觀象處剝之道也。所謂觀象。本一陽明于上。而萬物在其下。如明照 之象。君子觀察。必待于明。得明為觀。則得失皆見。因明以察。則善惡 畢呈。況能止以靜者乎。故觀象者。君子之道也。君子所觀。不外天行。 盈虛消息。與物同明。觀至微。察至細。而物無遁形。事無遁情矣。故曰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。尚重也。重此則輕一切。天行乾道也。體坤 則承乎乾。內剛外柔之道也。 象曰。山附于地。剝。上以厚下安宅。 宣聖講義 此全卦象辭。申明剝卦之用也。在彖言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。為人 民言也。象言上以厚下安宅。為官上言也。皆人道耳。剝以艮坤合。少 男隨母。在象為山附地。二者皆土。地大山小。故曰附。明其不能相違 也。陽少而陰大。剛消而柔長。雖貴無輔。雖崇益危。既不能飛昇以出 于位。則唯止于其所。以反附于下。由陽之微。而日化于陰。故曰剝。剝 則空有巍峨之觀。而不得上即雲天。空有固定之志。而不得下違博 厚。是象在上位之巽弱。在下之空虛懞懂。外彊中乾。表裏依附。形在 神亡。此剝之為象。有不可終日之勢。而世道艱危之時也。然天者以 時變遷。人者因勢利導。聖人作易。為立人道也。天窮而人必有以濟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象辭-41 之。旋乾轉坤。人所能也。其道維何。則在上述消息盈虛四字。消息盈 虛。天行定率。不可易也。消者息之。虛者盈之。天道幾微。原可為也。人 定勝天。天亦從之。此易道之大。能包天地。移運數。而超乎形以上者 也。夫剝不可為也。而人道不可不為。知不可為而為之。非逆天也。順 以應之。非違時也。因以正之。此象辭以厚下安宅四字。示其途也。剝 為剝。以陽衰也。而坤者純陰。陰靜則陽生。是衰者盛之機。亡者存之 機。苟知其本。則適其機。剝之本坤也。坤順承乾。陽乃有協。坤靜生陽。 生乃有源。此即因變之道。應時之宜。而天道不終剝也。故剝之後有 復。人亦當帥之。厚下安宅者。用坤之道。弘坤之德。以先固其本也。 厚下謂恩澤及民。安宅謂使民安居。皆培固根本之道也。民為邦本。 食為生根。民得其生。本乃日厚。不獨剝時為然。而于剝尤關重要也。 故在上位者。必先以厚下安宅為事。民安則國保。民生則君亦不失 其位。是厚下正以培上。安民正以保位也。順坤之道。以厚載物。則艮 得其所止。而相保以重固。永成其祟高之觀。而免傾危之害。因陰之 性。以靜守貞。則陽得其所養。而相協以生息。迄收其來復之效。而免 窮盡之虞。此人道觀天時之變。而能順應以濟之和之者也。夫道一。 而德用無窮。天地雖多變。而中極不失。剝固非時。而當其剝也。天地 無所加減。是天道之永貞不失也。乃亙萬古而如一。人道亦然。隨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2 物而榮者。隨之而枯。體天地之不變者。亦同其不息。故君子小人異 其類也。易所示。君子之道也。亨盡者剝。君子以貞代之。貞則利矣。陽 微者剝。君子以靜養之。靜則生矣。此又不獨于政事然。于脩道養生。 何莫不然。天時順推。人道順易。易逆數也。逆而求其本始。則得之矣。 上位者。以民下為本始。無本則絕。無始無生。厚下安宅。乃聖王之教。 雖千萬世無改也。而愚者昧之。故能處亨。而不能處剝。自忘其本始。 又何以保其位。延其命哉。是覆敗之由。雖曰天運。亦人事之未臧也。 周易取艮卦之用。而名曰剝。既示天運之無常。復以辭明言上下處 剝之道。以見人道之有則。讀者奈何不細繹之。 宗主附注 上所講大可深思。不必以剝為小人得志。而君子無所為也。君子 志在促剝速變。變為坤。則能順承乾道。變為復。則能開創天運。亂 與治。替與隆。總在此一變中。盈必虛。消必息。何遽謂無望哉。然在 此時。順止二字。實造福增祿之道。彖文拈出明示讀者。豈無意乎。 初六。剝牀以足。蔑貞。凶。 宣聖講義 此剝初六爻辭也。剝之初爻。當坤之始。坤厚載物。而爻居下。故有牀 足之喻。以其數當剝。反失其厚載之德。而有剝脫之虞。為陽不與陰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3 調。而柔來變剛。則雖厚重能載之牀。而有折足難安之禍。剝牀者。人 也。亦牀也。足者。牀也。亦人也。以在下不為用耳。牀高而地下。不適其 位。故自剝。而人亦因之以剝其足。足傷而牀折。是致有用成無用。其 凶可知。蔑貞猶失貞。言自棄其守也。初六本以守貞為尚。今因剝而 自棄其守。則失所志矣。故凶。且剝牀者。居安而不自安。悖時求用。謂 牀之不我適。而以足剝牀。牀折足亦傷。可見其不能守貞。妄思動作。 而以輕狹。毀其厚重之器。其為害。不在物矣。夫牀之用。在載而安。靜 則能安。重則能載。苟乖此義。其凶已多。此爻辭借喻事之不當動而 動。時之不當為而為。其所失由于無守。不得以之委諸天道之剝也。 象曰。剝牀以足。以滅下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。而見失守之不當也。滅與沒義同。已見噬嗑卦。滅 下。猶無本也。木無根則枯。水無源則竭。滅下自失其守。正與無本同 害。牀之不安。身將焉寄。故占凶。與人之失貞喪守者。同為不吉也。 六二。剝牀以辨。蔑貞。凶。 宣聖講義 此剝六二爻辭也。六二居內卦中爻。其位較安。而不免于剝。則以上 無所協。下無所輔也。辨者邊際也。凡事物之有界域。足資分辨者。皆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4 可稱辨。以牀言之。即牀沿也。牀為器。而託于地。其不墜者。以有沿也。 如地之有疆。水之有隄岸。足以為防守也。今剝牀而自去其辨。牀與 地無可閑衛。則轉動將自墜落。是不若無牀之免危害也。其失與脫 足正同。脫足者不安。脫辨者多險。其害同也。亦猶自撤其防。甘棄其 守。故亦曰蔑貞。此爻辭借以喻人之失節。不知嚴其防守。而妄求脫 略其羈縻。毀其隄岸。則孤孑之身。誰與為衛。上下既隔。暗昧莫明。自 失辨正之方。孰為匡導之助。故辨者。重在明辨也。 象曰。剝牀以辨。未有與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也。初六以失本為滅下。係自搖落其根本。其位在 下故也。六二之失守。為無與。係自摧毀其隄防。其位在內故也。與者 助也。失其所與為守也。陰無陽以衛其外。則陰暗浸淫。鮮不內潰。如 人無禮法之防。則情欲橫流。鮮不墮落。此六二未有與句。明其無輔 益。而終自敗也。與猶相互交益。同利害之謂也。牀之所安。辨為之護。 無護則不安。六二在內。外無所與。則侵害徑入其中。將毋與防守矣。 可見剝之為時。在下在內。皆無可作為之際。設少不慎。災害必臨。唯 有固守。不失其貞。方免于難。此兩爻皆以蔑貞占其凶也。坤道成女。 其德在貞。陽剝且盡。柔乃化剛。故貞必固。性必烈。固與烈。正所以葆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5 其貞。善其守。而自剝之。欲其不凶。不可得也。此二爻辭。意深旨遠。後 人多未達。不解聖人立辭之妙。實則文王遭囚辱之時。慨世道之艱。 慎明哲之道。為巽語之教。其取譬近。借喻簡。亦自有其道也。讀者宜 合卦象參之。 宏教附注 上所講頗關因時順變之道。而辨字。本會意與象形。兩旁並列。中 有所辨。示界限分明。不容混亂也。俗呼為邊。邊亦界也。水邊為岸。 國邊為疆。皆以資分辨者。 六三。剝之。無咎。 宣聖講義 此剝六三爻辭也。剝卦諸爻。全以剝為道。而視其所當位。與君子小 人之別。以陽剝陰。君子道消。故凡剝之甚者。皆指君子。即陽德也。唯 上九為陽。君子得時。乃反剝小人。六三雖亦陰爻。理受剝害。卻以得 上九之應。內外相協。剛柔相與。是君子猶能與時相保。雖不在位。有 其友助在上。可為求應之感。故雖剝無咎。剝之者。指時當剝而任之。 如處亂世而不與其亂。居危邦而不遭其危。是危亂雖及于邦與世。 而猶能以身免也。故曰剝之。之猶一切。即指眾也。或物或事。或地或 時。皆任受其剝。而君子獨不與耳。無咎者。有而得免。為其得上九一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6 陽之和。而能超乎群陰搆難之禍。故克免咎。且三為陽位。又在中爻。 人道所存。天道可避。則雖與時同剝。而能自免。此君子之道。不以危 亂而絕也。 象曰。剝之無咎。失上下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。而見免咎之由來也。上下指爻上下。六三以陰居 群陰之中。上為六四。下為六二。皆極陰也。六三獨以陽位。遠接上九 之陽。聲應氣求。德和志協。是以上下之陰。不能相浼。而此于君子。得 外援足以自保。不至同流合污。不可究詰。故曰失上下也。凡剝之害。 皆由不得陽。陽予之正。無陽即失正道。上下相煽。姦宄肆行。此所以 為剝。而六三獨得免者。實由失其上下之蔽。而獲寧靜之機。因其義 不苟同。志毋競取。寧失上下于親近。而願契合于疏遠也。 六四。剝牀以膚。凶。 宣聖講義 此剝六四爻辭也。六四居上卦之始。為艮之六四。艮雖少陽。而本坤 德。故與初二爻同有剝牀之喻。六四居中。而屬上卦。下為坤載。上體 艮止。猶身之臥于牀。而竟剝焉。則其受害。必及膚矣。膚者身之表。亦 牀之表。牀毀身亦傷。故凶。初爻在下為足。二爻少上為辨。四爻居中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7 上。乃為膚。剝雖為牀。而害切膚。總以不得安居。而有傾危之慮。不曰 身曰膚者。言在表之害。且與牀切近黏連。膚傷身亦及難。是稱表。且 賅裏矣。或曰膚。猶淺也。淺則無容。亦不足護其體之意。且牀之用。為 安護耳。膚既剝矣。尚何牀之貴哉。又凡稱以者。明其由也。以足以辨 以膚。皆言其害由于所剝。非僅剝其足辨與膚也。故曰以。而不曰之 足之辨之膚也。蓋明其害不止于足辨與膚耳。害及于牀。且連牀之 所載。其由則發于所剝之足之辨之膚耳。是以膚者。言所剝切體。不 止于膚。而全身亦危矣。或又謂剝牀以膚。乃以膚剝牀。是誤也。以膚 剝牀。害猶止于牀。若今之凶。非牀之謂。乃牀上之所載也。載人則傷。 載物則敗。失其功用。奚以稱牀。是剝之。即毀之也。故不免于凶。六四 當亨而剝。已無可守。故不曰蔑貞。 象曰。剝牀以膚。切近災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也。言六四剝及膚。牀已全毀。身無所託。實切近之 災。全體之害。不可幸免者也。在卦例。六四以得九三為吉。得初九為 和。今接六三。又與初六應。皆為重陰。坤雖厚載。必順承乾。始成其用。 今上下重陰。是不能載物。而彊加之。必生危殆。如以敝朽之具。置之 不用。尚可撐持。一遇重載。鮮不傾倒。此牀之所以為剝也。明哲之士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8 遠之不遑。尚敢利用之乎。以身試險。其害必切近。而無可避免也。 剝卦六爻。三凶三吉。而六四最不利。以重陰在中也。初二爻雖凶。尚 有可守。故曰蔑貞凶。六四其害切身。不遑退避。故最急。然君子知幾。 達人先豫。明剝道之不可進。則固守六三之用。以保其無咎之占。三 四皆人爻。人道所存。固其微陽。畜其潛德。則至六四。不致于切膚之 災。且可因六五之順承。以達上九之得利。此在乎知時善動。趨吉避 凶也。易辭所示。皆為君子言。智者明之。愚者昧焉。爻辭雖簡。實含有 深意。望讀者勿忽耳。 六五。貫魚。以宮人寵。無不利。 宣聖講義 此剝六五爻辭也。六五在正位而為陽。雖屬陰爻。陰加于陽。與六三 相似。猶非重陰。且得近陽。其德異于以下各爻。其志亦不比于群陰。 有出乎其類。拔乎其萃之想。雖陰而能居領率之地。雖柔而能有貞 固之思。此爻辭以比于宮人得寵。而居正位也。貫魚者指群陰為魚。 而六五率之。如貫串也。魚以水為諧樂。陰以陽為親和。六五近陽。故 取魚為喻。近陽者志不相妒。則陽猶得與周旋。而不即剝。陽不剝。則 正道不亡。故無不利。以六五為艮中爻。能體順止之德。而成匡助之 功。使君位不危。妃德媲美。是雖以宮人寵。不為不利。此言君子出處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49 之間。苟能徇艮止之義。乃得坤順之助。剛以柔進。陰以陽成。則二者 互益。而皆不受剝脫之害也。 象曰。以宮人寵。終無尤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。以見六五之無不利所由來也。六五之道。在能順 以止。其初有若不正。其終可免愆尤。此宮人得寵之象。君子于此。宜 自審其所合矣。 上九。碩果不食。君子得輿。小人剝廬。 宣聖講義 此剝上九爻辭也。凡卦上爻為極。位極則道窮。窮則數變。而剝上九。 尤為明顯之例。全剝皆陰。唯上爻為陽也。上爻雖止一陽。而其位當 極。其用必變。變則反。反則復。是剝之上九。即變為復之初九也。全卦 之用。至此已恰相反。陽之消反為息。陰之進反為退。是君子之道。反 窮為通。一陽永生。群陰以折。天之道也。數不終剝。道不終窮。陽不可 亡。陰不可長。人之道也。故上爻在他卦。道或不能用。而在剝。則反著 其用。天人相得。時位往復。窮則變。變則通之謂也。夫一陽在上。生機 所寄。猶木之留碩果。以存其生生不息之仁。故取為喻。不食者。明其 為生用。不欲毀于口齒。以傷其核仁也。且碩果僅存。其貴重可知。而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50 群陰相避。其免于侵食可知。故曰碩果不食。明其重在生也。艮止也。 止于上。而反垂于下。陽之必復。生之不絕。于此碩果。已可預卜。不以 食為尚也。凡果之天道。非為食而生。而人則以食為志。上九天爻。天 道所存。故不食。亦天數自然之序。非禁之也。君子得輿二句。明上九 之用。與全卦反也。剝以害君子。利小人。唯上九則否。故君子反有得。 小人則終剝矣。輿者載物之具。本坤道厚載之德。君子以德載民。民 亦載之。故曰得輿。又輿者眾也。上九以一陽領眾陰。今反而復于下。 是將以載眾也。而眾亦安附之。則得輿。亦可謂之得眾。得眾則位固 民安。此得國之喻也。廬者所居也。群陰戴一陽。如屋之有廬。以避風 雨。今陽將反復在下。是成剝廬之象。明其不克自安處也。不自安處。 唯附于君子以圖存。正小人道消之時也。故曰小人剝廬。言剝之害 君子。至此且反害小人。天道無常。往者必復。此之謂也。 象曰。君子得輿。民所載也。小人剝廬。終不可用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。而明剝之極必復也。剝以陽浮于上而剝。一旦向 內。自潛轉而下。則為復。復則陽息。而陰漸消。此生殺之機。成敗之數。 雖由天道。亦關人事。蓋剝之至。非一朝一夕。而復也。亦以漸。合二卦 之象觀之。則明其故矣。人事苟見先幾。不待其至。則能早解。更因其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剝卦-釋爻辭-51 復而預迎之。亦得早申。申與解者人也。人力不至。唯聽諸天。必待氣 之自變。此上九爻辭。就天道言之也。君子得輿。民情所附。如車載物。 兩成其用。君子得眾以自重。眾得君子以自存。猶物之于輿。輿不虛 而物以達遠。正如道之行也。必假文物以為載。文物則屬諸有德位 之君子。若非君子。道不虛行。小人剝廬。失其托蔭。不可再留。故曰不 可用。以剝已久。至上九始極。故曰終。廬者身所寄。而非公諸民也。與 輿相反。輿志于行。廬志于止。輿載其眾。廬覆其私。此君子小人復剝 之義。皆相對。故至此。小人道消。君子道長。易言之。君子得眾。而小人 失人心。小人不可用。而君子克行其道。皆兩兩相校而可見者。天道 已變。世道且新。以後則屬復卦之運。七日來復。天心自明。人心亦可 知。是在君子善于體認也。原注以國破家亡。小人失恃。釋剝廬二句。 其意深刻。足資警惕。幸有君子。猶可依憑。世道之不亡。人道之不滅。 終賴有此耳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總釋象例-52 復卦震下坤上 宣聖講義 易卦以剝復二卦交替之間。最為重要。次則夬垢。剝復為陰消陽息。 夬垢為陽消陰息。一陰一陽。一消一息。乃易卦變動之樞紐。全易六 十四卦。莫非由此陰陽消息推衍而來。而剝復夬姤。卻為之首。夬之 于垢為消。剝之于復為息。復又易道最重大之數。以易教重陽也。故 復卦實為全易生機之所在。亦天地人物生意之所託。唯人道為尤 重焉。以人道在中和。取仁厚。與天地兼生殺者略殊也。夫此四卦。居 變易之衝。當生化之始。其可言者。于卦象固已甚明。而最宜注意者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總釋象例-53 則為八卦方位。伏義卦位。上乾下坤。乾之左為兌。右為巽。坤之左為 震。右為艮。此人所知也。而姤之一陰。即夬所有上六。復之一陽。即剝 所有上九。人或未盡明。蓋夬為兌乾。垢為乾巽。一兌一巽。皆繫于乾。 澤天夬。變為天風垢。實由乾之自下上耳。換言之。即倒置夬而成姤。 故二卦恰相反。夬之上六。倒則為姤之初六。乾未易。而卦已殊。左右 既移。而陰陽消息已反。此數之加減。位之升降。而莫不由于氣之盈 虛也。故姤為夬之反。而陰則由消而息矣。剝與復亦如是。剝以艮坤。 復以坤震。二卦皆繫于坤。一艮一震。一左一右。一交坤則互變。坤雖 未易。而上下已移。故剝倒置即成復。復與剝遂相反。復之初九。即剝 之上九。中經坤而反上為下。而陰消陽息矣。自艮交坤。為陰之極。至 震則一陽生。坤震合為復。言陽始反也。陽出于地而為震。故曰震。震 之初九。即艮之上九。以坤所受者祇艮耳。 文王卦位。艮震相連。而艮坤相對。坤艮本有易位之數。以皆屬土也。 艮既接震而交坤。是艮之變震。亦與坤有關。震為木。東方也。後天五 行之首。木非土不生。艮坤實所生養者。故復之成。實由坤艮之變。此 先天後天卦位可見者也。由此言之。剝之變復。必資坤土。氣之返還。 德之生育。道之根原。數之轉代。皆必本于坤厚。人道近地。先師于坤。 陽宜蓄藏。先法諸復。故道在靜止。脩養之基。艮為止。坤為靜。不止不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總釋象例-54 靜。則氣不復。生不久。而性命不固。此聖人教人止靜。以生育其身。而 復于道也。德在中和。性命之本。艮坤為中土。秉中和之用。不中不和。 則本不立。用不全。而災害必至。此聖人教人中和。以盡其德用。而復 于仁也。是復者。內有反本復始之道。外有克己復禮之仁。其為用亦 大矣哉。故講易至復。非徒數也。實原于道。道者一陰一陽。實推于德。 德者一性一命。性命陰陽。乾坤剛柔。而人兼之。故近坤而望乾。體剛 而用柔。返誠而達德。致中和而底于止靜。而後克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 元亨利貞。以至于乾元。蓋復之初九。非限于一陽也。進而至于乾。此 方始發軔耳。體乎坤而進于乾。則天地合其德。陰陽合其道矣。是復 之繼剝。乃治亂之機。吉凶之紐。仁不仁之界。所謂一反復也。剝為亂。 復則治。剝為凶。復則吉。剝為不仁。復則仁耳。蓋孚天地之心。啟陰陽 之橐。君子以之自脩。聖人以之明德。此古人所重視也。夫豈數之推 衍已哉。 復之關夫世運固矣。而最切近者。莫如脩養。易言脩養。以坎離既濟 為工夫。以地雷復為竅要。以乾元為指歸。此係大綱領。復之所重。全 在反剝。剝則隨物俱盡。復則回生不窮。故剝為凋傷。復為生息。生生 不已。必基于復。一陽在下。生乃不窮。此天地生化之機。必在春前也。 剝猶秋殺。復則春生。陽氣初凝。萬物始娠。下為震。震動也。動則為娠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總釋象例-55 娠必因陰。猶胎在母腹也。坤為大母。震為長男。生育之道。于茲可見。 以脩養言。則為保合太和。孕育真元。術家謂之養其元氣。使凝固而 不散失耳。養氣之功。端在止靜。不乖于艮坤之德。唯止乃行。唯靜乃 動。唯艮坤乃能出震。此須體卦位。而明其序例之要者也。易本包含 萬有。道功固在其中。而復卦尤為顯著。復之所以得名。亦由是義。易 逆數也。復反復也。逆則奪造化之用。反則達本原之功。乃脩道所重 者。明乎此。則一切道書可廢矣。大哉復乎。純陰中一陽來復。其意足 深長思矣。昧者不知陰極陽回。而欲于陽中求之。是所得非陽乃陰。 非復乃姤。姤乃順下。尚何返乾之望。學者須從伏義卦位。左右升降 之數。細細體會。方知順逆反復之義也。 復卦象。五陰一陽。陽居初爻。陽升陰降。陽長陰消。雖有爭競之嫌。卻 得和平之道。以陰盛當衰。降而自貶。不與陽爭也。陽乃得而代之。故 雖一陽在下。有駸駸日上之勢。而能漸復其初也。初指乾元。一陽既 始。五陰漸退。則返于乾。故曰復。言機雖微。而所造甚大也。五陰一陽 之卦。如謙豫比師等。皆以陽不得勢。不能歸乾。唯復則以陽在下。陰 無以間之。能有返乾之日。此復之所以為重也。復剝相反。而剝為消。 復為息。故剝去乾日遠。不得久存其陽。此生機之將盡也。復以陽之 息。得震動之力。日進無已。生機愈弘。天地好生之功。亦可于復見之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總釋象例-56 此陰陽推遷變易之所至也。上坤下震。雷起于地。上靜下動。龍發于 淵。外有厚重之德。內含精進之功。遠期行健之道。近挹載物之才。上 下相孚。內外相得。柔而能正。剛而能順。天地不自閟其道。故喻之于 復象。而見之于春先也。 復卦與垢對。前已言之。姤為陰長陽消。時當五月。陽盛當衰。不得與 陰爭。故姤由陽變陰。而日就于坤。與復恰反。復以陽長。萬物化醇。時 當冬月。元氣潛蒸。故復之象。如梅花對霜雪。而先得春意也。物經秋 殺之餘。繼以冬寒。凋零殘敗。生機殆絕。而不知地中之陽。方滋正長。 因冬至之時。陽回于下。葭管初飛。靜中息動。此地雷復之象也。雖不 聞雷。而潛氣自發。天道所啟。地不得不順承之。此動在靜極也。坤靜 而震動。靜之動。外不見也。動乃生。生乃化。此變易之所由生也。吾人 于靜極中。自覺元氣衝動。而生機忽來。此正復之象。而必在能靜之 後。故復自坤出。非靜有所動。乃靜極而內動也。外靜內動。動仍靜也。 若動而不靜。則陰氣又生。性命不得正矣。天地之機漸進。而萬物之 生漸明。以十一月之復。生陽即行。必待春風而後繁育者。內動而漸 進故也。梅花固早。究異他卉。不得視為元氣已外洩。而忘復之一陽 在下也。陽者生之源。育之不充。則生不暢。此天地經冬至春。需時甚 久。唯其遲遲不發。正以蓄之待時。而生機未嘗一日已也。故剝之至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總釋象例-57 復。賴坤之育。坤雖重陰。陽自隱于中。至復而後見耳。重卦皆含陰陽。 乾自有陰。坤自有陽。此觀象者所當知也。 復卦繼剝卦。係周易之序。以物不可終窮。窮極反通。故受之以復。此 義也。天道如是。人道亦然。窮通往復數也。而人情亦隨之。過勞求逸。 過憂求快。一反一復。其情始調。此剝盡而復也。剝為剝落。復則培植。 剝為殘傷。復則養息。天地之大。猶不可過。況其下者乎。剝雖害物。物 不可終絕也。則復之續剝。數也。亦情也。譬之四時。冬春相續。物乃不 盡。天道既見。人生亦暢。設久冬不春。世間尚有人類哉。冰雪之區。長 年不暖。生物既尠。人類亦微。此明證也。復之為道。乃見其大。榮枯肉 骨。復之仁也。振瘁繁衰。復之義也。因時而至。先天而明。反其前規。啟 其後法。此復之有功于道也。天地之道。一生一殺。一敗一成。此不可 免者。人謂天地不仁。乃以剝殺物。而不知其義也。至冬寒之時。又以 復見其仁。是不剝。則復無以見。復之于剝。猶一道而二用耳。生殺也。 仁義也。以時制宜。天無所愛憎也。功過也。反正也。因事為用。易無所 予奪也。故有剝必有復。復所以濟剝之窮而已。有秋必有春。春所以 續秋之令而已。非天道有所為也。數自至焉。時自化焉。此芸芸眾生。 率來往于剝復之間。春秋之序。自生自化。而不復知也。唯君子能知 之。順時而不貪。則繁華無過。畏天而自勉。則勞瘁可全。此雖處剝不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彖-58 見其窮。至復不矜其亨也。陰陽之變。有德以勝之。氣數之來。有道以 濟之。則天道在吾身。而復可由己出。所謂克己復禮為仁者。正在明 乎情。而惕于數。保其性。而安于命耳。復道最關脩養之事。故並及之。 願讀者詳繹其未盡之義也。 復卦之名。以行而返。行則為動。返則為轉。動轉之中。氣數以漸變。終 始不忒君子所勉。蓋復以五陰一陽。陽下而上升以返于乾。其行如 客之還家。故曰復。復從彳或辵。皆取行動義。行動而能還其所也。返 于其舊。不差忒也。剝去而復來。去者日遠。來者日近。故復曰來復。不 徒陽之長也。天地之道。亦由復焉。此復道之所以為大也。占文反返 一字。反即返。又作背講。與往相對。以往向前。反則背也。天地之數。本 為環行。無往不復。故在人為返。在天為進。返即進也。往而不已。復至 原所。此名返。然非久于其處。則無地非往。是名進。無地非返。是名復。 如一歲言。冬返于春。亦即冬往于春。日未易也。而氣候變。是往返異 名。為陰陽言也。而易重陽。故復獨指陽。不然姤亦復也。一為陽返。一 為陰返。而復姤異名者。獨重陽也。此命名之微義。易之本旨也。 復。亨。出入無疾。朋來無咎。反復其道。七日來復。利有攸往。 宣聖講義 此復卦彖辭。言全卦之用也。復以陽得時而上行。剛得勢而外運。故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彖-59 亨。言能通達遠近。無所滯也。雖五陰在上。不為敵而為朋。本諸坤得 朋之象。得朋則多助。是以無咎。復以來復為用。有復必先有往。有來 必先有去。故有出入反復之行。出入者。既入復出。入于內而出諸外。 五陰在外。其動也以漸。故曰無疾。不可急進也。疾又通嫉。陰順于陽。 不相嫉忌。則陽起于下。不遽犯上。以成其無疾之德。是二者相和。而 俾復遂其道也。反復其道。一指卦言。一指爻言。卦由剝反。為陽反陰。 爻由陽反。為下反上。以陰降陽升。兩者反行。陰反為陽。降漸化升。是 爻亦反也。反則復。復則歸于乾。此全卦以反復為大用也。道猶路也。 即升降上下之路。天地之氣所自至。生化之德所自見。不有道路。將 無以齊之于一。納之于環。此雖反復。而不得須臾離斯道。出入為賓 主言。反復為上下言。實則同也。不過出入指其行。反復指其道。行者 有跡。道者有則。復自兼之。故能成其復。五陰以類聚。而不與陽爭。乃 出入遂志。反復獲道。此天地之定序。陰陽之至德。非人力所為也。故 同于道焉。七日者。數也。爻六位。過此則復于初。此天地循環之例。亦 氣數之合也。而七日來復。計其時也。時序不忒。以成其道。天地尚不 違。而況其下者乎。故七日者。復之期也。因復有期。而道有則。剛動而 得時。行漸而通于遠近。故利有攸往。言其行之宜也。四德兼亨利。行 之象也。震起于下之謂也。陽得時而升。剛乘勢而動。欲其不往。不可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彖辭-60 得矣。 彖曰。復亨。剛反動而以順行。是以出入無疾。朋來無咎。反復其道。七 日來復。天行也。利有攸往。剛長也。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。明復道之大也。剛反動而以順行。言復自剝反于 下。以艮易震。陽自下上為順。前反後順。動而上行。陰隨與化。得坤之 順承。是復之反。不為過。且合道也。故能出入無疾。朋來無咎。無疾則 不害。無咎則有利。以群陰在上。本易成疾咎之禍。而復免之者。因其 順也。坤道而育震德。陰養其陽。柔裕其剛。雖志不同。而勢不與爭。道 不一。而情不可離。如母于長子。克遂其保育之恩。從子之義。此固天 地消長之數。亦即易道抑揚之旨。讀者宜細體會之。反復其道。七日 來復。天行也。明天道即乾道。乾所謂天行健者。即此陽也。陽日行而 不息。去而仍至。往而仍返。以成其道。而數限于七。此天行之所以悠 久。而氣數之所以循環也。設去者不至。往者不返。天地不終歲盡矣。 生化不終期絕矣。更何悠久無疆之德哉。故循環乃不息之本。反復 乃悠久之原。天地不能自違。下之者。亦莫能自外。終則有始。剝則必 復。道之見也。故曰天行。明其為天道。不可悖也。利有攸往。剛長也。係 指下卦震言。震一陽。剛也。動而上。長也。動則必升。上則為長。而陰不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彖辭-61 與爭。且育成之。是以利有攸往。即朋來無咎。出入無疾之效。得朋而 出入隨所欲。其利可知。人之出行所需者。在此也。內剛外順。得道多 助。此生成之功。化育之德。所自見也。其利大矣。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一語。最精湛。復上坤下震。地道啟木。以時言之。冬寒生春。陽者生化 之主。故帝出于震。震為長男。乾為大父。坤善順承。為欲成乎乾也。天 地生化之道。由乾坤之相慕以始之。相和以成之。相成以終之。復者。 慕之見。和之初。成之基也。陰眾而不疾陽。陽剛而不忤陰。志之相慕。 情之相和。道之相成。可知矣。而生化于是始矣。萬物從茲萌芽矣。天 地之心由是可見。不獨氣數循環不已之謂也。陰陽消息。端在于幾 微。復者幾微之象。外未顯而內已萌。形未昭而神已至。此復之象。實 天地之機紐也。天道難測。因復足以知之。聖人制易。因復乃以著其 例。蓍龜明神。因復乃以得其數。脩養見性。因復乃以達其道。此復之 所以稱為能見天地之心也。 宗主附注 復彖辭天地心一語。關乎內功。與既未濟二卦相印。以剝由未濟 來。復則可成既濟。其至也。為泰為乾。其反也。成否成坤。故稱為見 天地心。剝極不復。天地同盡。生化俱絕。唯其復也。天地悠久。生化 無疆。人生脩短。亦當如是。師復之道。以時反于真元。則壽命無量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象辭-62 與天地同紀。讀者宜細悟之。 象曰。雷在地中。復。先王以至日閉關。商旅不行。后不省方。 宣聖講義 此復卦象辭。釋卦象之義。以明人道應天時也。復返也。返本復始。以 潛于下。藏于內。而後足以育其真元。發為生氣。故復猶伏也。雷在地 中。非至二月不嗚。復之時。方伏于土中。以蓄其氣。冬至之日。陽雖生 而猶潛。氣雖動而猶藏。此來復之時。外猶靜寂也。唯日短促。唯氣寒 凝。唯物枯落。此嚴冬之候。一切在靜息中。不可遽發。以聽其滋育。順 其休養。固天道也。人亦不能違焉。故當雷入地下之際。適為日行南 極之時。萬類蟄藏。以契天道之復。而先王亦于是時。閉關自息。不任 交通。商旅不使遠行。官吏不省方域。以志于內。而同于天道。潛養其 德。深息于道。以孚于復。故曰復猶伏也。返本復始。不逐于外也。至日 者。指冬至節。以日南至晷極短也。 彖辭言利有攸往。此又言閉關不行。說者疑之。不知彖辭為人言。象 辭為政言。彖辭以復志在行。為將來言也。象辭以復道在藏。為現時 言也。故彖辭有出入無疾之語。明其進行不可迫也。在卦象上為坤。 坤德靜順。無成有終。下為震。震雖志于動。而以一陽之微。難勝五陰 之力。則雖欲速。不可得也。陰固不與爭。其如陽之力薄何。政令閉關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象辭-63 不行。原欲養其力而蓄其勢也。天道冬窮。日南至。雖自此以後。漸向 北行。實猶相離不多。氣候寒。地面冷。雖欲發動。時有未至也。故閉關 不行。時為之也。非欲禁之。萬物都寂。人亦以安于所居為宜。此當復 之時。仍在伏藏中也。大抵復卦取坤震之合。震起于下。坤靜于上。其 志不同。中爻亙坤。仍以靜順為重。此人道所先也。譬之時令。自冬至 一陽初生。時未暖也。必待三陽交泰。而後天下同春。雷在地中。不得 自鳴。必待雷天大壯。而後雷乃發聲。此皆有一定之序。不可亂也。是 以人道在順時制用。陽不可早瀉。則養之務密。剛不可輕用。則藏之 務深。此固天道。實亦性命之正也。學者無眩于來復之亨。而急求見 用于外。則能充復之大用也與。 復卦全卦。重在一陽來復。而于五陰之調協。亦宜注意。蓋二五中位。 三四中爻。皆陰也。陰靜陽動。陰降陽升。陰退陽進。二者相違。最宜調 適。天道則外順于陰。內蓄其陽。不與陰違。而克成其陽。故陽能滋長。 陰不害之。設使陽不自潛。早發于外。一線生機。必為群陰所陷。則天 地又歸于剝矣。君子體天道之精。用坤德之靜。固守于內。不問其外。 以待陽之長。陰之消。此不獨政令為然。而切身脩養之道為尤要。閉 關者。不外瀉。不行者。不求通。不省者。不遠務。自安閉塞。以育其真。此 脩己立身之要道至德。而君子所以自成也。夫復雖合時為冬至。而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64 凡在剝極之世。陽微之秋。正氣難存。邪說方盛之際。皆當體復之道。 推復之用。返求諸己。誠而弗失。近保其真。育而弗用。雖外多故。而心 不灰。時已窮。而德可久。此以人順天之道。不因物而喪其真也。故世 道靡常。君子長泰。為其能復也。克己復禮。仁之本。一日克己復禮。天 下歸仁焉。在天為陽。在人為仁。仁道之充。天下同泰。此君子之脩不 獨為善其身已也。故觀復之用。先王之政。足以覘君子之行矣。 初九。不遠復。無祇悔。元吉。 宣聖講義 此復初九爻辭。明復卦之大用。及其吉凶也。復以陽復為用。初九一 爻。為全卦生機所託。即全體大用所始。雖在下位。當視為主爻。為其 克主持全卦之用也。復在後天。本震之德。震之初九。即復初九。帝出 乎震。乃後天八卦之序。道始于復。乃後天六十四卦之序。此義人多 未察。復之為用。因帝出之義。致來復之功。即在此初九一爻。誠以全 卦五陰一陽。陽動于內。與八卦之震。二陰一陽。陽出于下者。正同。八 卦震三位。以一陽出于二陰。復則六位。以一陽生于五陰。其艱易又 少有別。其行進遲速。沖舉緩急。各有所殊。故以震言。為帝出。為其得 權也。以復言。為道始。為其先時也。得權者王。先時者仙。二者有主客 之異。人天之分也。然在震卦。重為二陽。上下分布。其勢得應。故其來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65 虩虩。其力充也。而復則局于五陰。其勢猶孤。故其進以漸。其力有未 足也。在初九爻。本震之道。行復之功。固為時宜。不過上有坤厚之積。 未驟得乾健之行。其所用舒徐。其所行趦趄。道所當然。數所應爾。此 學易者所宜知也。觀于不遠復二語。則可見聖人示教之微意焉。 不遠者。指一陽在下。由坤而出。坤上接艮。艮之一陽。經坤而為震。其 道不遠。一也。由後天八卦序位言。震前即艮。艮為終。震為始。終始不 斷。一消一息。往者即復。其時不遠。二也。由本爻言。陽在內。而陰在外。 復于初者。待于終。其進不遠。三也。由上下卦言。內震外坤。坤靜震動。 兩相推盪。一動輒止。其行不遠。四也。然前二者在于復之先。後二者 在于復之後。皆以不遠稱。為其數有所限也。既剝而復。氣自至。此先 也。既復未大。氣猶滯。此後也。先者由靜入動。其道自反。後者由通轉 凝。其道自貞。貞與反并。乃為不遠之復。合之于德。是謂返身而誠。譬 之君子。由逆入順。而能自守其操。不與時消沉。亦不因時蹈厲。則永 執厥中。無過不及之害。此所以爻辭稱為無祗悔。而占元吉也。無祗 悔者。言初九之道。順時而後動。安居以俟命。既無所求以為益。又無 所損以自慊。無損無益。中心泰然。故無祇悔。祇猶求也。又僅也。包不 忮不求之義。外無所加。內無所奪。自在自足。乃免于悔。而得元吉也。 元吉乃吉之至。以復初九。得秉乾元。上應天時。下明地利。中協人事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66 雖在下勿用。竟能以成其大用。此即道之所見也。為于無為。用于勿 用。天之所以悠久。道之所以不息也。占元吉者。明其能達天德。而致 于至誠也。誠者道之著。返本復始者。誠之著。誠即道。道即天。此初九 一爻。有孚于乾元者也。而聖人則之。以成內外之德。以全性命之道。 以弘仁智之功。此修身之本也。不務外物。故不失其性。不囿小功。故 能大其德。復之初九至矣哉。 象曰。不遠之復。以脩身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。而見元吉之占有自來也。初九以復在內。而不外 求。自返以善其身。故占元吉。蓋君子之道。必先其身。誠意正心。為脩 身之本。克己復禮。為脩身之原。人生而靜。天之性也。感物而動。情之 欲也。物至知知。好惡生焉。善惡見焉。吉凶辨焉。復之初。靜之動。性之 情也。內剛外柔。不忮不求。知之至也。物之格也。好惡有常。善惡有別。 性命以上。中和乃致。此脩身之道也。而吉凶辨焉。順時善動。明物達 道。則不遠以復。無祇尤悔。乃以元吉占也。夫卦內貞外悔。貞則無悔。 理之常也。初九返身而誠。剛以克欲。靜以御動。充實于內。不貪于物。 貞之至也。誠之至也。誠則明。明則智。物格知至。身以脩矣。此爻所重。 端在善復。復于初。則全其天性。返其本原。此君子脩身之道所自仿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67 也。以一陽之剛。伏而自守。養其元氣。深藏宥密。以成不息不已之德。 此脩身之至也。當剝之餘。陽微善熄。人失其性。逞于物欲。心昧其知。 亂于好惡。故身不保。天下隨之以傾。今復乃逐一自返。以正于天性。 保諸乾元。則知至而物格。意誠而心正。內持于道。外育其德。此身脩 而家國天下同泰之徵也。故初九一爻。為救亡圖存之道。撥亂反正 之功。大經大法。皆基于是。又不獨為一人善其身已也。言內行。則聖 人之德。言外功。則王者之道。事必有本。行必有先。復之初九。本也先 也。篤行之士。當細繹爻象。弘推辭義。而深造之耳。 六二。休復。吉。 宣聖講義 此復六二爻辭也。六二居內卦正位。重陰而近初九。陰樂就陽。情喜 就下。此爻辭稱為休復也。休者寬舒安息之意。書曰休休其有容。蓋 心中樂易。而能寬容其下也。休猶息也。非動非靜。無作無為。是在動 中靜。作中息耳。六二雖重陰。以得正位而近陽。心有慕而跡不彰。意 有為而身未動。故曰休復。以其不反于陽也。凡復六爻。皆不與陽逆。 故皆稱復。謂其克成復之道也。休復雖動作未顯。而情志甚殷。以坤 厚載之誠。慕乾行健之德。合而為震。動而不躁。行而時息。此六二之 象。合坤震六二之道。而見其用也。人之休者。非惡于動也。且將以助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68 其動。非止其行也。且將以成其行。譬之勞者。因疲而休。以養其力。非 貪逸也。將以竟其勞。故曰休息。乃暫憩之意。息與消反。則休與止亦 殊。明乎此。方能解休之不害復也。休不害復。且將促其成。是以占吉。 為其不以重陰困一陽。不以正位遠其下。其德足稱。其道可大。雖次 于初九。而能仍以吉占也。 象曰。休復之吉。以下仁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仁古通人。此仁字與中庸脩道以仁仁字一義。 仁人也。而不用人字。頗有深意。言人道在仁。不仁之人非人也。謂之 匪人。仁而後能稱人。克己復禮。而後能仁。世以人體不全為不仁。此 以人道全為仁。其義正同。爻辭用仁字。足見重在人道無虧之人。在 聖人視之。等是人也。故亦作人字講。復六二之下為初九。實復之本 體。即人道之所存。仁無不生。陽者生之本。故生之本為仁。如果實之 仁是也。果實之生。賴有其仁。人之生。賴有其性。性即仁也。生即仁也。 而在天為陽。陽亦仁也。或謂之元。由其質言為元。由其用言為仁。其 實一也。而仁必存于中。發于外。亦猶果實之仁耳。復初九一陽在下。 乃以仁稱。六二之吉。以下有仁。生機不絕。一也。六二雖休。而善養陽。 以下近仁。二也。六二居正位。不自驕逸。而能下仁。三也。此釋辭明指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69 其故耳。若推諸人事。則凡居正位。不自滿。而能下求賢士。以引與同 升。則雖已暗懦優游。仍不失其位。此所以為吉也。占者得此。當細繹 下仁之義焉。 六三。頻復。厲。無咎。 宣聖講義 此復六三爻辭也。六三居中。為人爻。陰行陽位。坤加乾次。陰以從陽。 而陽自餒。剛不勝柔。而柔自遜。兩者相將。以成其復。是不可久也。然 頻復有數義。疑慮未除。彊而相就。其跡若數。其志轉徐。是曰頻。頻猶 數也。數斯疏矣。一也。三爻居中。與上為鄰。六四六五。相比相親。其德 不捨。而欲進未能。是曰頻。頻即瀕也。瀕近而已矣。二也。六三上應上 六。位殊而道同。時異而情類。因陽之志在復。而比朋莫協。坤震異趣。 往來不常。是曰頻。頻猶反復也。反復則進緩而行艱。三也。有此三義。 故頻復者。非可求急也。欲罷不能。則有待于厲。厲字與乾九三夕惕 若厲同義。以心存憂疑。而事不可止。勢多艱阻。而道有可為。唯有奮 勵圖功。砥礪求進。是必盡其內外之力。以期協于遠近之情。故重在 厲。好在六三因初九之助。得乾三爻之氣。有乘時自厲之道。而不使 復之功。輟于中途。雖往來頻頻。仍不退避敗其事者。實由厲以致之 也。凡人之厲。必為當前困難。而志意堅定。發奮勉力也。故六三以厲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0 而占無咎。言其善自勉耳。或曰厲危也。害也。其義亦通。蓋有危害。而 後奮厲。及勉自砥礪也。人無外患。多忽于覆亡之禍。無遠慮。多安于 淫佚之樂。此情之所趨。為復道所最禁戒者。故一厲字。實含有至深 切之義焉。讀者當參乾九三爻辭之旨。而細味之也。 象曰。頻復之厲。義無咎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。明其無咎由于厲也。舊注多以厲為害。不知厲由 自惕。易之稱厲。自乾九三爻始。夕惕若厲。即明示乾惕乃能厲耳。復 之六三。以坤承乾。故亦寓惕厲之戒。蓋頻復。非果復也。必待自厲。而 志于復。始成其德。且三爻人道所寄。人以勝天。必以德為本。不厲何 由成德。此無咎之占。實由人力致之。不過天已予人自厲之機。人苟 不自暴棄。未有不能免咎者。故義無咎也。可見天人之合。非僅天命 之恃。居易俟命。必有所為。非坐待之也。居易固有數義。而守易道。循 易教。亦義中事。聖人以爻為效。效即教之所存。辭雖簡略。實包精義。 讀者宜深求之。 六四。中行獨復。 宣聖講義 此復六四爻辭也。復以震出坤。六四為坤之始爻。與震六三。同為中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1 爻。以卦言。屬坤土。土為中央。陽在地中行。故曰中行。以爻言為中爻。 從下上行。故曰中行。而中行二字。更有微義。中行猶中道也。中庸曰。 從容中道。聖人也。與此中行義近。蓋復以雷在地中。陽行陰裏。外柔 內剛。體陽用陰。表順而內固。形靜而中貞。其行合于道。故有中行之 稱。而在六四者。則以本爻上下相接。內外之交。由裏達表。由體推用。 道之所見。德之所明。恰當此爻也。夫成德者。必有美譽。至道者。必有 大用。內誠者形于外。中充者發于表。此不求自至。不思自成者也。故 蘊玉于山。其外生華。藏聖于野。其人有禮。君子不求知。而天下慕之。 豪士不求顯。而舉世仰之。何哉。道德之自行也。六四當震以交坤。陽 伏行陰。其道自遠。其用自明。乃比之中道之聖。而稱為中行也。獨復 者。獨字與中庸從容二字相類。言中行者。不求于外。自貞者。不求于 物。自固者。不求于人。獨往獨來。而無慊也。故曰獨。蓋六四居五陰之 中。不與四爻比。以陰從偶。而中獨奇。如人踽踽涼涼。逕行其志之象。 而陽藏在裏。不違其復乾之心。是以獨復稱。然非謂獨善也。以德之 至。不易有朋。非謂獨樂也。以道之大。不易有類。上下皆其侶也。而獨 出其眾。遠近皆其助也。而獨拔其萃。此由六四之道。能挈群眾。超一 切也。 象曰。中行獨復。以從道也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2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中行為道之大用。獨復為道之大本。二者皆歸 于道。故曰從道。而中行獨復云者。尚有最要之義。不獨從道而已。實 為成道之原。蓋執中用中。即中行也。慎獨克己。即獨復也。無論內功 外行。莫不以此為基。復固道也。而致之。則在此四字。大學止至善。中 庸誠明。皆由此致之。以卦爻言。復以震出坤。將以志于乾也。六四丁 出坤之際。為至乾之始。猶佛言見性。必自止觀始也。六四以陽入陰。 以動向靜。震之剛。而納于坤之順。雷之威。而蘊于地之厚。其內之充 實可知。則發為外之光輝。亦可想。六四掌握是機。涵育是道。其行之 至。實已為德之玄者。吾人脩身。要以此為模楷。則物不能誘。心無所 欲。道至德凝之期也。爻辭不著吉凶者。道行而超于數也。道自陰陽。 陰陽自太極。充復之用。可由乾以返太極。此所以名為獨復也。既返 太極。陰陽同泯。故數為獨。而超乎吉凶矣。從字有溯洄從之之意。六 四由坤返而從乾。由乾返而從太極也。此義最精。當細玩味之。 六五。敦復。無悔。 宣聖講義 此復六五爻辭也。復卦有異各卦者。各卦以上下中位為正。五爻為 尊。而復則以三四中爻為重。二五兩爻次之。蓋重在以中行也。中行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3 出于天。見于人。故屬中爻。明其以人合天。為復之所貴也。六五雖居 尊位。而為陰加于陽。卦屬坤。即坤六五之象。以下與震六二對。其德 有殊于坤。而坤為大母。震不忍勝之。是以六五仍多得坤用。坤厚載 物。敦者厚也。坤體為土。敦者土也。陽在內。而陰育之。故曰敦復。由其 義言。厚德廣育。土性宜生。六五雖在上位。志卻就下也。仁厚之念。好 生之心。天所予也。坤能順承之。雖陰而不為害。柔而不為損。此敦復 之所以無悔也。外卦多悔。以自用也。今六五返求諸內。故免于悔。君 子克己復禮之道也。坤雖純陰。而為眾生之母。則其德之厚也。情之 篤也。厚則利生。篤則貞守。利與貞備。是以無悔。蓋不外慕。而事于中。 足以推中行之道。而發為大生之功也。且敦者。厚重不易改變之德 行也。專一不為他求之志念也。其貞尤著。是以女子之節。行丈夫之 事。而能善其終始也。復為陽復。得坤以育之。至六五。其德厚矣。其情 至矣。此無悔者。不獨震之遂其生。而坤亦克達其用矣。乾道本賴坤 成。故坤之所求。皆乾之所志。陰以育陽。正如母之養子。尚何悔乎。 象曰。敦復無悔。中以自考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考者自審其所成也。以六五雖本廣厚之德。生 成之心。其志已堅。其行已果。則必有成可考。有功可察。而六五志在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4 內。不求諸外。故曰中以自考。言雖有功。不求人知。有成。不求名達也。 夫六五陽在內。復道在中。心之所存。情之所寄。皆在于育其陽。以紹 乎乾。是以念念不忘。克己復禮。去私保性。以成其敦復之功。遂其來 復之道。此中心所藏。時時返省。而日引其所至也。譬諸苦行篤脩之 士。唯恐私欲之張。德性之失。省察不輟。期待至勤。則其德必日昭。道 必日大。此敦復無悔。由其志以致其功也。考而曰自。乃自脩成行之 本。若待諸外。將為名誤。而損其身矣。人雖不聞。我無怈也。功成有期。 我無厭也。自信既篤。自省既嚴。則敦復無悔之道也。實即返求于己 耳。考作考察講。而坤之志。欲成乾之道。坤母。乾父。震男。坤之意。實將 成震返乾之功。亦即成子繼考之業。[考字之義。已詳蠱卦。]惓惓不捨。日望其成。 此六五之于復。在諸陰爻之上矣。諸爻皆願育陽。而六五為之主。故 以敦復稱。明其所厚者至矣。 上六。迷復。凶有災眚。用行師。終有大敗。以其國君凶。至于十年不克征。 宣聖講義 此復上六爻辭。及其吉凶也。物窮則變。數極則反。理之常也。復卦皆 亨。至上六其用已極。與前五爻大異。又上六坤道之盡。陰不克以育 陽。而其德相違。剛柔不相協。而其位已孤。故兩相爭。而有災眚之凶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5 坤卦辭。先迷後得。以能順承也。今上六不復承順。遂迷而弗得。迷者。 失路也。窮無可往。有失路之象。而陽不得養。雖志于乾。而所距尚遙。 故曰迷復。震動于下。而重陰以困之。剛長于中。而優柔以悖之。是以 占凶。然上六。其勢已極。其時已迫。天不相佑。則地道無成。下不相輔。 則上位莫保。雖不免于行師。以爭其勢。而終有大敗。危其國君。此明 上下不和。內外不協之害也。所損既大。興復綦難。曰十年不克征。明 其災眚之至。禍敗之餘。民力已窮。生息不易也。時勢所迫。天人相違。 處于必爭。而用行師。因于失助。而致大敗。天災人禍。乃危其國君。傷 其元氣。此上六之占。反乎亨之道也。六五之敦。敦得亨之用。上六則 與之反。故吉凶大殊。聖人垂教。其意深矣。 且復卦為天地生機所見。人事德業所著。傳曰復德之本也。又曰復 以自知。可知復之為道。關係治亂興亡者甚大。非他卦可擬者也。五 陰一陽。陽在下者。有師與謙。皆與復相類。唯爻位不同。德略異耳。在 師卦象。以陽德主內中位。其用可大。故有丈人之稱。在謙卦象。陽上 中爻。持人道。而合乎陽三陰四之例。其德足稱。故有君子之目。而復 則以一陽居下。作生之始。明道之原。其氣內潛。其志悠遠。故與仁人 之德業同象。然三卦。皆以坤在上。厚載能藏。博大能任。道通天地。物 協陰陽。用濟剛柔。此三卦之占。有相類也。復之上六。以位高數窮。反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6 而為凶。正當坤之先迷。而不克于震之躁動。由互卦上反為初。則成 師卦。故有行師之占。而師行無濟。躁進而迷途。其終乃大敗。以道窮 位危。天心不協。災眚見于內。兵禍遭于外。則莫非上尸其咎也。故曰 以其國君凶。國君政之主也。所居非位。所行非時。所為非道。而下不 為共協之助。外無有禮讓之朋。坤用已窮。師行而不能以謙自處。災 害並至。野見玄黃之血。上下相違。民無休養之時。浸至十年不克征。 其凶方可懼矣。天時不予。人事當內省。下位不和。在上當自責。此君 子趨避有道。而在仁者克己之餘。尤宜以求諸己為亟。易教示象。先 述其害。而警之以求免。故于上六明著災敗。再以凶言。可見其用意 之深切也。當此者。尚其慎思而熟籌之耳。 象曰。迷復之凶。反君道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上六之凶。非謂一切。而專指在上者。為其反乎 君道也。蓋上六。有位而不得其時。當尊而不善其事。有如乾上九亢 龍之象。且以陰居上位。優柔躁亂。迷惘嗔恨。既不能令。又不受命。有 君之位。而無其德。居上之崇。而不能下。故曰反君道也。陰窮變陽。柔 盡變剛。自失其所長。而冀幸于不測。是以有迷復之喻也。復全卦大 用。實以陰能育陽。柔能助剛。使陽得日長。剛得日伸。以達成乾之志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復卦-釋爻辭-77 以佐生息之功。此復為天地道之所存。人物生之所託也。今上六乃 反是義。陰希變陽。則不復育陽。柔貪變剛。則不復助剛。原處相成之 地。反為相害之時。此與前五爻吉凶各殊矣。上六與六五近。而陰陽 兩乖。與六三應。而上下兩失。此所以名反也。且求而未得。貪而未至。 徒營營于事物之勞。役役于爭訟之累。有同迷夢惝怳。不克自知。而 乖德本。此所以獨凶也。復道已違。克己不終。則為害者。不外于妄念 之誘惑。妄與復逆。復之窮。則妄心生。故周易于復之後。繼以無妄也。 此意至深。學者應細思之。蓋能無妄。則仍復矣。克己復禮之謂也。妄 之所生。何非一己所致。既克己。自無妄。無妄自復。上下卦原一義。後 人多未省耳。 宗主附注 復卦前五爻皆吉。唯上六凶。以道窮也。然上六之凶。非復之過。復 始終以達乾為志。以成泰為功。則由復而臨而泰。其陽日長。其道 愈亨。何至有上六之凶哉。而爻辭以凶占者。非謂復也。謂用復之 人也。吉凶發于事。見于人。人事不得順天。而所行違道。則吉凶相 反。蓋以位上下辨之也。復之亨。利于下。凶于上。安于內。危于外。陽 雖長。而不出地上。乃能成其用。一旦失藏。必遭毀敗。其氣早洩。其 德不完。則凶危之至。不待卜已見。故處上六之位。最易迷惘之時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總釋象例-78 無厚載之可保。有野戰之可憂。則其自全之道。不復如前五爻之 固。而其自奮之氣。有類于剝之情。蓋悻悻不甘降辱。而茫茫無所 依歸。此迷復之凶。實由時位之所致也。學者宜詳察之。 無妄卦震下乾上 宣聖講義 無妄繼復卦之後。為周易之序。其意義最重大。上經以乾坤為首。各 卦多隨乾坤變易分合而來。而坎離緯之。最明者。如泰否仍為乾坤 交。而同人大有師比之屬。則為乾坤坎離交。爻象可以見到者也。且 所交多成往來卦。有由一分二之象。唯復與無妄則異是。以非往來 也。復與剝。無妄與大畜。則為往來。今舉復與無妄言者。正以其非往 來。而其重要有同往來卦也。蓋復上坤下震。而無妄上乾下震。下同 而上為對也。同者為類。對者為偶或仇。一則為坤母與長男。一則為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總釋象例-79 乾父與長男。陰陽既殊。德用自異。所要在其交替遞嬗之際。遷變剛 柔之交。而自有其不易之數也。由剝而復。為反。剛上反下。其來有自。 由復而無妄。為變。重陰變陽。其進有機。自者在坤。以坤能納艮而育 震也。機者在震。以震能化坤而成乾也。震以坤交乾。而育其陽。是震 之志。在紹父之德。成乾之道。故曰主器莫若長子。今無妄竟能由坤 而化乾。是震之道得申。而乾之業可大也。揆諸卦數。復一陽也。無妄 則為四陽。復之陽在下。無妄則上下應。而陰在中。即由爻象可見陽 之長且大矣。然復本如母之愛子。而嬰孩克俾生長。無妄則如父之 教子。而少小克致成立。其德有先後之異。其義有始終之殊。皆為親 親之道所寄也。父母之恩施不同。子弟之受益則一。故復與無妄。其 用有相得益彰之勢。其情有相助為理之功。非如他卦之無大關切 也。無妄非復不得達其用。復非無妄不得滿其志。而二卦又同氣而 異行。合力而分用。其相倚之甚。相需之殷。實有別于他卦之非往來 者矣。 傳曰復則不妄。可見無妄由復得來。而天地之大。萬物之眾。溯源探 本。不外于一。復之一陽。能推為天下之無妄。在理謂之天道。在事謂 之人心。天道本虛。人心可質。物呈于前。而情欲不生。數變于外。而性 命不易。此無妄之自有真也。故外卦坤化為乾。而內卦不變。震動而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總釋象例-80 不為躁進。故二陰在其上。乾剛而不欲自高。故一陽居于下。高明者 天道。止動者人事。自初爻至四爻。互一艮一震。一止一動也。艮止于 中。震動于下。以成其體。巽則能順。乾則能健。自三爻至上爻。互乾與 巽。一健一順也。乾健于外。巽順于中。以成其用。體用均善。天人相應。 行而高明。則巽以乾大。動而止定。則震以艮安。內安外大。人心之所 存守也。人事之所光大也。故曰無妄。言其真誠而無欺飾也。以震為 雷。而行于天。天道下濟。地道上升。震者陽德之見也。而發于陰。天者 生氣之本也。而蓄于下。雖陰陽不均。而剛柔得其濟也。陰居內正位。 陽居外正位。上下相配。而不失其中守。位當則安。守固則達。安而達 者。用之全也。此卦象之善也。從乎近者。不施于遠。順乎大者。不吝于 細。道之所以貴中也。德之所以貴久也。無妄以雷行天下。應時而興。 剛加柔用。適物之生。不假作為。而功自成。不存貪忮。而德自明。乃比 于乾。而元亨利貞。此以復之充實而有光輝者也。而能造乎大化。以 通于聖神。夫由用推之。足達無盡。由體求之。則歸于至正。不偏則無 害。而天下同利。不畫則無量。而萬物同亨。內有其德以為貞。外有其 道以為元。此四德俱全。而卦名之稱無妄也。無妄即無為之意。不妄 作為。純乎自然。天不自大。地不自厚。物與俱生。人與同載。是德不可 極。則可久大也。在復貴反。無妄貴誠。反身而誠。行之至也。故曰。無妄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-81 由復致之。以其先克己也。大學誠意。先毋自欺。此無妄之義。而為明 德止善之本也。一切皆真。尚何妄哉。 無妄。元亨利貞。其匪正有眚。不利有攸往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彖辭。明全卦大用也。無妄卦。上乾下震。雷行天下。陽氣發越 之象。而震之一陽。在二陰之下。陽有所協。氣有所根。乃生機自達之 時。雨澤大行之始。故曰無妄。言及時而動。無妄作為也。且卦為陽得 陰助。以陰為貴。柔能成剛。德應其道。外而能內。上而能下。升而能沉。 飛而能潛。是兼高明博厚之德。天地之大用也。故曰無妄。言其至誠 不息。如天地之悠久也。若以人道言。誠為行本。不慮而中。不思而得。 更何妄哉。天道無為。人道無妄。二者一也。故無為而能大成。無妄而 見大用。性之至也。或曰無妄。無所期望也。固亦應有之義。然不期而 自至。不望而自來。其無期望。正所期望。是不獨無所期望已耳。春風 一動。萬物同榮。天何期望哉。雨露既滋。萌芽自見。物何期望哉。則無 所期望云者。正以其不待期望也。設當秋殺之時。冬藏之會。縱求之 亦不得。縱多期望。希濟于事。以此期望。名之曰妄。為理之不可。數之 不能也。故凡理之不可。數之不能者。而必期之望之。皆妄也。妄則偽。 偽則邪。邪則敗。無妄者。不偽不邪而自成。天道也。人道也。觀乎卦象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-82 而知之矣。 無妄與大畜為反正卦。大畜以乾在下。象物之得畜。而其所以能畜 者。必先有可畜也。無妄本生物之道。有畜物之功。而後物豐備也。物 之豐備。必由于誠。誠之所施。萬物皆備。無妄誠也。誠乃成物。中庸已 著其義矣。天道不息。即誠之所見。明乎此。則知無妄與大有同人。有 相類也。無妄為真誠不虛。道之體也。而其用重在內。內充實謂之實。 實謂之真。真實不虛。乃稱無妄。無妄名也。名實相副。內外如一之謂 也。故道在返己。而出于復。其用不求遠而自遠。其功不求大而自大。 此與大畜有相通也。無妄上下互易。則為大壯。壯與畜亦相應。唯畜 能壯。身無所畜。將何以壯。畜基于誠。壯發于大。誠而後大。大而後化。 此無妄之與大壯有相應也。凡此諸卦。數有相合。象有相通。天道固 微。人事可證。而此數卦。實以無妄為宗。猶木之本。水之源也。天地尚 不違無妄。況其下者乎。故無妄之用。道之用。無妄之功。德之行也。震 動于下。天明于上。光明磊落。其志可見。仁義禮信。其智可知。故備四 德。而與乾道相同也。乾健而得震之動。陽明而協陰之柔。其于萬物。 無不宜矣。此無妄繼復之後。而克啟大畜之功也。 傳曰。無妄災也。此義人多疑焉。蓋以無妄為真誠孚道。不應為災。災 之所加。必由于妄。無妄之災。非災也。不知此乃未解災之為災耳。災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-83 與禍異。禍由人致。災非人召。以災非人所能去之致之也。故曰天災。 亦非有意災之也。為其不可為。名之天耳。凡不可為者。多稱天以名 之。謂其不屬之人也。如水火風雨雷電。山崩川涸。地震海波。及其他 沴氣所鍾。殃害所及。蟲獸木石。癘疫鬼怪之類。非理之所有。數之常 見者。名之天災。示有別于人為之禍咎也。然災不必感而自見。不必 禳而自除。雖非天所故為。實有神司其事。則以氣之所觸。行之所值。 不期然而然者。名曰無妄之災。無妄之災。乃非尋常之害。唯其非尋 常也。故亦有道以趨避。此道見釋彖辭中。後當詳講。所應注意者。傳 文大畜時也。無妄災也。二語有關聯。時與災正相類也。時者明其德。 災者明其神。神不顯。德可見。而在人觀之。則有異耳。天道至大。氣數 至雜。道包邪正。用賅善惡。故災祥同出。時與不時一致。若在冬宜煖。 在夏宜涼之意。南地多溫。北地多寒。高地多清。窪地多濕。各有象也。 而易之。則非時為災矣。此災字不可執也。 無妄以陽內交于陰。剛而不自用。健而不自恃。是合于道。而有既濟 之象。傳稱既濟定也。明其能知止而有所定耳。無妄亦然。中互艮。止 也。互巽順也。順以止。道之本也。乾健于外。震動于內。所慮過剛而躁 進。今得順止之道。實孚中和之德。故上下相協則吉。內外相和則亨。 亨且吉。何有于災。而稱災者。正慮其易過而不肯降心。則上下相違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-84 而剛獨用。內外相嫉。而躁以進。是災之生。由人事言之。實發于乖戾 中和。違逆順止之行耳。蓋忘其體而求于逞。喪其守而無與合。則雖 剛亦無可恃。動亦無可為。其為災也。不亦宜乎。故欲知災之為災。必 先審于行止進退之時宜。躁以賈禍。則震不能遂其生化之功。而毀 于暴。剛以自用。則乾不克成其高明之德。而敗于浮。浮與暴。皆過也。 反于中和。悖乎順止。故也。而災實生焉。災之主者神。行者氣。而趨避 之道。唯誠與四德。四德亦誠之所發。四德不具。大用以失。此易卦之 所重在四德也。夫既曰災。自有祥在。求之不得者祥。求之而得者亦 祥。以其求在己也。求之而得者災。不求而得者亦災。以其求在外也。 聖人知之。不求諸外。而求諸己。此返身而誠之可樂。抑即復之謂也。 復以克己復禮為旨。故始終于誠。而後無妄繼之。無妄固自復來。欲 免于災。仍當師復。即以乾而用坤也。乾剛而返于坤柔。則純乎道行。 更何災之懼哉。故無妄之道。分內外。內行未完。休期于外功。外功之 成。必內行之推展。外自應之。不待求也。內若不足。外無可應。則求之 不得。所得者災也。非所求也。曰無妄之災。明其非所志也。 人之生也。性靜而情動。情感于物而好惡生。有好惡而後有善惡。有 善惡而後有吉凶禍福。此災祥之至。必自情志始。無妄則重去欲以 制情。而使歸于中和。則凡能中和者。自在災祥之外。而傳獨曰無妄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-85 災也。實欲使人知災祥之不可求免。必先正其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以孚 于乾之德。乾以剛健不息為道。而變化生焉。則在乾亦自有災祥之 名。而聖人立教。先盡在己。于乾道變化之下。即接以正性命保太和 二語。足見人道之本。非以違天。乃欲順之而自正。非以逆數。乃欲明 之以自惕。故乾九三諄諄于朝乾夕惕之誡。與中庸大學戒慎恐懼 慎獨勿欺之義同。皆為自立其誠。以遂其生而已。是災也一語。實含 垂戒之意。道有未至。德有未明。善惡未泯。災祥莫消。此後天氣數之 應。雖天地亦有不免者。唯純乎至靜。達乎至誠。不與物混居。而處于 真境。方能超于象外。以脫于災祥之數。此見性之道所獨重也。性情 未一。則善惡難同。心有所思。無非妄念。則誠不至。而災祥時值。亦理 數不期然而然者。是災祥發于人心。成于妄念。佛教于此。解說綦詳。 惜人多未悟也。然易無妄早已揭示此義。為恐人之未達。傳更以災 也二字。明指天道之真。使皆瞭然于乾惕之誡。正性命保太和之辭。 而見天下之災。恆與妄相來去。妄苟無矣。災亦莫生。故曰匪正有眚。 實以明正則無災。真則無妄也。以真制妄。以正制災。而實在于知止。 以無妄之中。有巽艮二卦之用也。順乎天而止其動。此無妄之所成。 而人猶未察。正以巽艮二象。隱而未顯。徒見剛動之用。而失順止之 道。故反以為災。不然。傳文寧以災也屬無妄耶。易之命名。凡曰無者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-86 皆原有也。如無咎是。則無妄正以其易妄而名之耳。無妄之義大矣 哉。 宗主附注 易上經三十卦。多明天道。而以剝復無妄大畜四卦。為最重要。剝 復二卦。係天道常變之機。無妄大畜二卦。係天人順逆之理。由復 而無妄。天道既明。人心可證。上下感格。人神會通。其道至精。其用 至靈。神而明之之道也。人知復見天心。而不知無妄可見人心。三 教聖人。同以此義著為至教。其德曰誠。其功曰一。其用曰定。其體 曰中。皆不外復與無妄二卦之象。人道在仁。天道在生。同一義也。 而震主之。震反為艮。人之終始。艮反為震。物之生化。一止一動。不 離于乾坤。一剛一柔。不悖于陰陽。此二卦由震合乾坤也。合坤則 為靜而順。合乾則為高而明。互出艮象。深藏不顯。此內功之奧。與 外行為本末也。誠于中者。形于外。有其體者。明于用。故由復而無 妄。其道不可盡言。其德無有極時。 夫子所謂外明明德。內止至 善。一以貫之者。即是義也。讀者可不審諸。 無妄卦。以無妄作為為旨。故有災眚之占。然此義極精微。人多未 省。蓋無妄上乾下震。中互艮卦。艮為人道所寄。震為地道所發。合 言之。是無妄備天地人三者之道。而宜合乾坤艮震數卦之用。以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辭-87 衡其輕重也。故無妄有可為。有不可為。有宜進。有宜退。有吉有凶。 有災有祥。而一言以蔽之。止于誠耳。誠則無偽。誠則不虛。處偽即 妄。妄即有災。是災為天道。而人自應之。為人之多妄。而不克止于 誠也。誠以通神。神以制災。災祥之至。神所主持。而無妄能先知之。 此即中庸至誠前知之義。故傳稱為災。正以其能測知災之所自 也。災與時對。反時為災。則求無災。貴乎識時。時者天也。識時者即 知天。天即性也。知天即知性。天人一貫之道也。古聖心傳。全在此 義。願讀者深味之。 宏教附注 此文宛委解釋無妄之災一義。尚未完。蓋以無妄原妄。妄易召災。 而無妄之災。乃真災。若非無妄。則猶種瓜得瓜之喻。不當以災名 也。因一屬天。一屬人。因果報應。非天也。乃人自致之。唯其屬天。始 名曰災。然有災。即有人事。以天災仍加于人也。加人。人必思免。則 仍當求之人事。此重在自反也。無妄一卦。關天人因果。性命吉凶 之本。非僅為占也。讀者宜細審之。 彖曰。無妄。剛自外來。而為主于內。動而健。剛中而應。大亨以正。天之 命也。 其匪正有眚。不利有攸往。無妄之往。何之矣。天命不祐。行矣哉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辭-88 宣聖講義 此申明彖辭之義。而見無妄全卦之用。有內外之殊也。無妄上乾下 震。震之一陽乾也。一陽在下。由乾所來。故曰剛自外來。而為主于內。 蓋陽升陰降。上卦之乾。反而居下。陽得其勢。以升于上。故雖一陽。足 為內卦之主。震出自坤。以陽為貴。故也。剛而在陰爻之下。卑而得升 揚之時。此所以稱為主也。就互卦言。中含艮巽。一陽一陰乃相濟。剛 而不亢。升而能潛。其道在二陰爻連接介紹于中也。震動而乾健。剛 在中而上下相應。如天地之合德。陰陽之協道。本乎坤順。而克成乎 乾健。因于震動。而又孚于巽入。可來可往。能剛能柔。二五得其正位。 外內致于中和。此道之所同。德之所達。天下咸從。天神所眷。故曰大 亨以正。天之命也。此歷數無妄大用。四德具備。亨于外。正于內。亨利 至于四海。貞元達于上天。功以濟時。德以應化。神之所祐。天之所福。 故曰天命。其要在大亨以正也。亨賅利言。正即貞也。明德協于天下。 亨之至也。正性通于鬼神。貞之至也。道契于天。行洽于物。上下神人。 莫不和協。書所謂光被四表。格于上下者也。無妄之義大矣哉。唯誠 至者能之。唯正無私及焉。天道所施。順之無斁。神功所被。推之無垠。 能如是。天命有不降者乎。再由卦象言。乾來主內。正天賦我以性命 之象也。震動應天。正及時順天推化之象也。中含艮巽兌乾四卦。健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彖辭-89 而有守。行而可反。止諸內。而澤被于外。悅于民。而貞應于天。是無垠 無斁。夙夜不懈之象也。彖辭以四德稱之。贊其用之大矣。 然無妄重在誠正。設違于正。其誠亦乖。誠正既乖。是為妄矣。故曰匪 正有眚。以不誠正。則災眚至。亨利災眚皆天命。無妄則亨利。妄則災 眚。一反一正。自相感應。此不易之理數也。既有災眚。自害于行。此不 利有攸往。實由匪正而來也。下重釋其義曰。無妄之往何之矣。天命 不祐行矣哉。蓋明言匪正之害。將不利于行。而無妄之往句。人多有 疑。以為上明言無妄。元亨利貞。大亨以正。而下曰無妄之往。天命不 祐。似有未當。不知此古文例。古人言文恆如是。無寧。寧也。無念。念也。 如詩無念爾祖。春秋傳無寧茲許公。皆慣語。俗仍有之。故無妄之往。 即妄往之意。妄而往。將何往乎。以妄而行。悖逆天命。天自不祐。行將 何之。如欲彊行。終自逢其災眚而已。此傳所謂無妄災也。實亦含災 由妄致之義。災必因人事而至。人心不正。內失其貞。外脅于剛。輕動 而躁舉。失其卑牧之道。逆乎順入之情。此所以召災也。且卦重在震 之一陽。相時而動。則成其德。一陽在內。不憑乾之勢而妄行。乃本坤 之道而協濟。故能達天德。受天命。以善順承者莫如坤。無妄自復出。 實坤所育化也。今失順正之旨。而忘內主之宜。妄思乘時媚乾。附于 剛健。則失其內二爻之正位。而干以剛應剛之嫌。此天命之不祐。實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象辭-90 由妄動。妄動則災眚必見。譬諸雷電。動非其時。豈不為災。此無妄同 以動為用。而不時則成災。故與大畜為正反。大畜得時。無妄為災。二 者宜相參。夫既曰無妄。其妄可知。人情易動于妄。則妄而無妄。即情 約反性之道。無妄而妄。即性汨徇情之途。一正一反。一善一惡。而天 命由此定焉。學者能不自惕乎。此節分二段。天之命也一段。釋無妄 之用。克備四德。而有大成。其下一段。釋妄之災。由于不正。遂失四德。 而難于行。而以功德之施。歸之天命。以證明無妄天道。妄為人事。天 道雖定。人事易乖。行止所宜。誠正為本。此古人示教諄諄。不獨為占 吉凶已也。大學之道。由格致以達誠正。實本此教。可細參之。 象曰。天下雷行。物與無妄。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象辭。明無妄之象。申彖辭之義。而示全卦之用也。無妄以乾 在震。上有天下雷行之象。雷張天威。而雨潤萬物。物之生化。由此見 之。故曰物。言舉物皆因無妄以生以成者也。天之道也。生成萬物。天 無私恩。而萬物同生成。故曰物與。即相與之義。為自然相與生成。唯 天地之恩。雷雨之澤。天不以為功。物亦不以為德。德至大。而無所施 與。施與至勤。而無所區分。時也。道也。天如是與。物如是受。各如其志。 以生以成。雖至不齊。天之為天一也。故曰無妄。天無妄而恩威自行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象辭-91 物無妄而生成自見。此天下雷行。物與同達于無妄之用也。物對天 言。故曰與。天與物同無妄。施者受者不自知也。恩與威同無妄。生者 成者不自辨也。天物歸于一。而無妄大化。雷行而春。物萌而榮。天道 至明。天下同新。此無妄之用與乾同。而備四德也。天既同春。物已同 榮。人亦物之靈。則所以順天而體物者。其道何存。曰在于政教之行。 天雷行于時。而物致其生成。人道發于事。而與天通其德用。此先王 法天因時。而以茂對時育萬物。以推乎天之功。盡乎物之性。遂其長 育。達其材能。以配于天恩。是先王之政教。亦無妄之所成。而恩威亦 無妄之所用。所謂視民如胞。視物同與。實本天之道。而推人之性。以 盡物之性。一歸于誠而已。無妄之于人。其關係亦大矣哉。茂對時育 者。因物而知時。見物之榮。知時之春。故曰茂對。既知天時。乃推時用。 以時之宜。育物之生。故曰時育。茂對者。由物以及天。時育者。由人以 及物。天也。人也。物也。一以致之。此先王之無妄也。天道不息。文王之 德之純。純亦不已。此天人同至誠也。先王以此而與天物同無妄。其 道不外本乾之德。各正性命而已。故茂對時育。皆對萬物言。實由人 以返天。由物以成性耳。一言以蔽之。止于誠也。 物為天地間所生成者。生成之道。必自物而明。天道難顯。物情易見。 此大學之道。首格物。物有未格。知有未至。則意難誠。心難正。誠正之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象辭-92 本。必由格致。為聖道至誠。非徒為己也。推性之德。必成人成物。率天 之道。必位天地。育萬物。此先聖一貫心傳也。文王贊易。于無妄之象。 即著此義。其旨深矣。蓋無妄之道。天性自然已著也。而天以無妄。物 自生成。人以無妄。物自化育。生成化育。莫違乎時。時者天之令也。政 教者人之令也。茂者。因其榮盛而榮盛之。時者。因其發達而發達之。 此即栽者培之之意。茂對天時。時育萬物。此一語含二義。原省一時 字。以觀物之時。而明天道。觀天之時。而廣人道。其終也。天時人事物 情。無不宜也。無不盡也。則無不誠。而合于道。此無妄大用。以三者而 明。稱先王者。以政教為重也。以政則生。以教則成。兼之則生成皆見。 此大學以教而自脩。中庸以學而推用。始終一也。政之所及。教之所 施。萬物咸亨。而況人乎。故無妄之道。泰與同人之本也。物且與焉。人 有不同者乎。物且亨焉。世有不泰者乎。是天下雷行物與無妄一語。 其含義至精。人多未細體會耳。雷行之時。生物之盛。天道不言。而品 物亨。此天之無妄。因乾德而顯其用也。人者戴天履地。上法高明。下 法博厚。以成悠久之德。以通無息之道。此性命之本。仁智之全。中和 之備也。非聖人不及此。故稱先王。以位當而功明也。位不當者。功有 難明。如非時之雨不為澤。非時之雷不為威。時之宜。即位之當。有非 位而彊為之。亦猶非時。辭特揭時字。以明所貴。且因無妄與大畜往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象辭-93 來。其用在時也。故辭以對字寓其意。震之對巽也。乾之對坤也。觀升 二卦之用。有相通者。正在觀時以自脩。觀物以自誠。此觀卦為達無 妄之用不可少者。佛以止觀為脩持之基。儒以致知格物。為誠正之 本。其意一也。故象辭之義。不獨為占言。實明道之奧竅。正性命之階 梯也。學者毋忽焉。 宗主附注 所講物與。及下句萬物。皆重在物。以天地間皆物也。天地之德。于 物生成見之。人靈于物。而能配天地。稱三才。亦以其能贊天地。而 育萬物也。物自生成。天不私其道。人不私其德。而人不得離物以 生。物備于我。我生物也。物以養人。物生我也。無人則物之生不全。 無物則人之生不具。是人物相與同其生成也。天亦以生成人物 為功。天之于物固厚。于人尤厚。人自擇之。而栽培傾覆之道別焉。 故生成萬物。以生成人者。天之道也。生殺萬物。以生成人者。人之 道也。天無容心。而物自生成。人有恩怨。而物或生或殺。此物之于 人有異視也。唯聖人能同之。不以生之道而殺之。不以人之欲而 毒之。物我皆成。生殺同善。為能體天之心。時生則生。時殺則殺。其 殺也。仍生之也。故春生秋殺。互成其用。不有秋殺。安有春生。此天 之大公。無所恩怨于物也。而以雷施其令。春發秋藏。不違于時。違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94 時則災見。故雷之嗚足以振天之威。其終也。以雨露溥天之澤。是 其威猶恩也。殺之猶生。威之猶恩。天道無二致也。唯聖人能則之。 不為生成之恩。亦不為殺害之怨。予之不自德。成之不自功。則物 不役其心。情不悖其性。生之正也。性命之所宜也。其道無他。同于 無妄而已。故無妄言其至也。無為無思。言其推也。無窮無盡。道愈 損。德愈明。體愈微。用愈大。此大學始于格物。而終于平天下。本末 內外一以貫之。欲明其用。則所謂茂對時育萬物。一納于政與教 而已。讀者其善體會焉。 初九。無妄往吉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初九爻辭也。初九為震下爻。即乾之外來為主于內之爻。雖 位在下。實為全卦主要之爻。蓋無妄之道。成于內剛。剛則無欲。有欲 則不得剛。以性剛而情欲為柔也。內剛者。中必誠。不為物所動。而獨 與天通。上接乾元。身主真陽。乘時而動。以象地中之生炁。待時發為 春和。此初九之陽。實無妄之本。無妄之用。以時大行。大亨以正。天與 物亨。得時即行。故占往吉。自內而外。由近而遠。曰往。其中既誠。又得 時之宜。此所以占吉也。以爻言。初爻在二陰之下。而上卦全陽。內有 所蓄。外有所宜。中誠而不自用。內剛而能柔和。不為陰所阻。而特達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95 于外。不恃陽之盛。而安潛于下。此動合乎道。而所往吉也。由此爻辭 證之。可見彖辭之不利有攸往者。正以其妄而匪正也。以初爻內剛。 自克無妄。漸進而加于陰。易失其剛。而乖于正。遂有妄之嫌。有妄則 不可行矣。人之誠者。不易為物欲所蔽。其安于下者。尤能自保高潔 之操。唯有涉世日久。浸漬日深。美好眩于耳目。娛樂迷其心志。則恆 易失其操。莫知其妄。此天真之難保。而習俗之易移。常人之情。有非 故為之者。總由內剛不恆。物欲不淨。性靈目汨。妄念乃生。故卦以無 妄名。示其易妄以儆之。欲其時持乾惕之戒。以先誠其意也。妄與無 妄。以辨往之可不可。吉凶利害。實自我召之。明乎此。則辭中所謂往 吉。與不利攸往。同異之處。可瞭然矣。 象曰。無妄之往。得志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得志者。以其中誠。志意無妄。則所行必利。所為 必成也。人之得失。恆依乎數。而數之合。在乎道。正則善。邪則惡。誠即 安。偽則危。無妄之志正。而所守不失其剛。意誠而所往不違其時。宜 其如願以償。不待求而自得。不待謀而自成。此道之所行。無往而不 利矣。易之言志。皆本卦爻之象。非如人之所謂得志視所欲也。以志 發于心。出于意。其合道者為正志。不合道者為妄念。念猶志也。如所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96 欲不徇乎情。所想不出乎道。始為正志。佛以得羅漢道。始可信其意。 正以其無絲毫私意。乃無絲毫妄念也。即吾所云從心所欲不踰矩 者。亦此義耳。得志得字最要。與大學慮而後能得得字有相同處。蓋 合道之志乃為得。不合道者。得亦失也。此云得志。實以其志之當得。 天之命也。非人所為。故無妄之往。孚于天道。本于性命。其吉也。數之 當然。其得志也。行之當然。中庸所謂不慮而中。不思而得者也。與他 卦之稱得失。又微異矣。夫天人之別。在意志之先後。思惟之正邪。先 有所圖。是涉乎私。思有不正。是違乎命。易以乾道重在各正性命。無 妄初九。實本此義。行乎乾健而不息。達乎大始而有終。其道至玄。其 德至誠。無為而無不為。性命皆盡。人物同成。而獨揭無妄二字。示其 入手處。亦猶大學誠意章。以毋自欺三字為始也。然始終本末。實一 以貫之。初九如是。上九亦然。唯其一也。遂同于天道。所謂為物不二。 生物不測。即無妄之體用也。學者依無妄一卦。內志于道。外盡其德。 當無不宜。無不達矣。惜人多未深思之也。 六二。不耕穫。不菑畬。則利有攸往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六二爻辭也。無妄卦之大用。以內外得正位。而見乾坤合德 之象。下卦震自坤出。氣行于陰。一陽在內。二陰在上。六二為內卦正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97 位。即坤之六二也。上與九五應。剛柔相濟。內外相和。而陰志從陽。內 志在外。此六二之用。以九五成之。九五得六二以畜于內。而後九五 之陽。悠久發育。以達其生化之功。此六二一爻。實無妄要位。全卦生 成之德。非初九不能固其本。非六二不能蓄其勢。陽以陰成。此之謂 也。爻辭重在用。以農商為喻。農重于守。商重于行。二者異宜。而六二 兼之。不為農則為商。其利皆同。視其所為如何耳。蓋六二本震之中 爻。而互艮之初爻。震動艮止。各有所宜。農利于守。則艮止之義。商利 于行。則震動之義。不耕穫不菑畬。農之利也。言得地之宜。不從耕而 穫。不經菑而畬。雖理若未周。實數所先定。世固無不耕而穫。不菑而 畬者。然此乃狀其地利之優。天時之盛。不在勞力而獲酬報。天之所 厚。非人為之也。且農之耕。志在穫。田之菑。志在畬。今穫不以耕。畬不 由菑。是其受天之福。有異乎常人。此無妄之所成。彖辭天命之所及。 而仍本初九得志之占也。然農者恆以守為苦。得之易者。恆多求。為 之久者。恆思遷。行之順者。恆務遠。則雖有豐收之利。尚或未快于心。 亦多棄家而外游。易農而為商旅者。蓋因未滿所欲。更貪于他物。而 以震動之德。有難終于艮止。此爻辭以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。 明其不止則行也。六二固止行皆宜。故占利有攸往。知六二之志易 外。而陰之情喜陽也。加以三爻則互巽。巽主行。風行天下則為姤。姤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98 遇也。有所合也。故守而必行。行而必利。爻象之本義也。而爻辭之所 釋。則包二義。一則止而宜于農耕。行而利于所往。一則不安于止。則 利于行。由不務耕耘。而易為商旅。是不耕穫三句。實含二義。後人釋 之多未盡也。 象曰。不耕穫。未富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。而見六二之用也。富即滿足之意。以心不滿足。則 更求其他。故雖有地利。而不以為快志。雖得天厚。而猶冀其更多。此 物之所役。因爻之陰而著。幸以無妄之義。得正位之地。不因貪以逢 其災。且緣時以成其利。此中妙用。當合前後各爻參之。 六三。無妄之災。或繫之牛。行人之得。邑人之災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六三爻辭也。六三亦陰爻。承六二而來。以在中爻失正位。故 為災。而無妄本非有災者。徒以貪而失正。私而徇欲。不明于物。不保 其性。則為災。非無妄之災也。無妄之災。乃以無災而為災。不妄而受 害。此中因果。既由天命之差。而莫外于人事之乖乎正。蓋天命恆依 人事而著。前後因果。不得以一時一地斷之。如六三之災。以六二之 貪于外。在六二因得正位。故不為災。至六三其志已放。其行難持。循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99 其所為。必罹于災。雖得之有因。而當前者不省。反以為天道有誤。禍 福無常。故名之無妄之災。欲解其數。必懲于前後。證其因果。此與佛 說三世之理相通。非宗教愚人。實天道往復所不免者。以現在言。則 為無妄之災。苟合之過去。則仍屬匪正之眚。聖人以天道難逕論。始 稱為天命。世俗亦以宿命目之。雖似無徵不信。而事實常遘。是佛家 因果之說。初非怪誕之辭。而古人神道之教。原有精微之理也。 六三爻辭。即依前義。取事為喻。或繫之牛。則其人非欲害人也。行人 之得。則其人非有意來竊也。邑人之災。更非其人之過矣。而牛固失。 得者已行。則邑人欲不受其過。勢有不能。此所以為無妄之災。辭雖 如是。事未必然。而天下類此者。則亦時有。邑人之災雖冤屈。然為近 繫牛之地。則嫌所不易解。瓜田李下。以其地也。縱不為盜。而所處未 宜。故以行人得牛。而邑人受其災害。明人之處地當慎也。邑人以處 未慎。乃干盜牛之嫌。君子防未然。知者審幾先。此欲明天道。不得不 時時戒慎也。是六三之辭。實關人脩身之道。苟有未審。災禍隨之。況 其固惡者乎。然以事論之。則邑人實枉。苟其平日良善。則嫌疑亦可 不至。縱難自辨。鄰里當為剖明。是終為災者。正由其前匪正也。故君 子惡居下流。而擇居必依仁里。忠信之篤。則行于遠。貪欲之多。則嫉 于親。六三人爻。人道所寄。聖人不問天道。不憂天命。先脩其身。以正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100 其心。此本乾九三乾惕之戒。而率各正性命之教。乃能免于無妄之 災也。 象曰。行人得牛。邑人災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明物之利即物之害。以牛固利于人。而害亦隨 之。得者固有利。不得者反受其害。雖利害分明。而相為因果。則一。此 格物之要。大學之所始也。習易者于此當細味之。 宏教附注 六三爻辭。無妄之災。以無妄原易妄。妄則失正。失正則有災。六三 爻。因不得正位。以陰乘陽。故占有災。或者不定之辭。言任何人所 繫。重在牛之得失。不關乎牛主。故稱或。而邑人非指全邑之人。乃 指牛繫處之居民。邑人猶地主也。非即物主。行人乃過客。既非邑 人。亦非物主。是爻辭所舉。有三種人。一為失主。即物之原主。二為 得主。即行路之人。三為地主。即繫牛之處民戶。而代受過之人。以 此三人。而關一牛之得失。牛。物也。三人皆緣物而有是非。以分禍 福。在理言之。牛主雖失牛。而可問罪于邑人。以責其償。是非真失 也。行人得牛。出于偶值。是幸得也。邑人無端受累。方為真災。是無 妄之災。實指邑人言。然災與福為緣。得與失相聯。安知行人之得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101 不為他日之害。而邑人之失。不遭他事之祥乎。此古人有塞翁失 馬之喻也。不過為得為失。為災為祥。皆屬于物。而生于心。心不以 得失為懷。則物之得失又何較。此楚弓楚得之說也。心不以災祥 為念。則事之是非又何爭。此妖由人興之說也。六三一爻。實欲以 物欲明天道之真。以心念見天命之隱。其義精深。取喻淺顯。惜註 者多未能闡發之耳。 九四。可貞。無咎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九四爻辭也。無妄以乾在上。光明剛健。其德無外。下震出于 坤。動而有節。正于內。以育其道。乃能達乎誠。而明乎性命。九四為乾 爻。互艮之上爻。巽之中爻。艮止巽入。其用在內。且四與二同功。六二 在下。陽就于陰。又與初九應。剛中能養。故曰可貞。言志向內。以自貞 固也。本爻雖陽。情易動于外物。動則有咎。占辭稱無咎者。以能體艮 巽之德。與陰相濡。而返求諸中。以保其節操。遂免于咎耳。可貞者正 以其當貞也。卦例內貞外悔。可貞即返己之義。九四人道。人本于地。 宜用坤之德。貞者坤之至行。貞以自固。則大本不移。雖推之天下。無 折越之虞。故占無咎。言雖在外。不忘其守。雖志動。不違于靜。克成無 妄之道。以達天德也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102 象曰。可貞無咎。固有之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固即貞固。有即不失。言不失貞固之本。而充其 悠久之德。以順承天命。毋違于性道。爻位雖不正。而以此終免于咎。 此九四之用。實人道之所著也。 九五。無妄之疾。勿藥有喜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九五爻辭也。九五為外卦正位。亦全卦主位。即乾九五爻。無 妄之大用所存也。無妄無為。一順自然。純乎天命。宜若無疾苦之害。 而此言無妄之疾者。以天道盈虛消息。氣數自至。如歲有冬。如日有 夜。後天之運。陰陽並行。善惡並見。則有生必有死。有福必有禍。因果 相成。往復不已。無妄之疾。正以其盛時而至。亦猶日中則昃。日滿則 虧之常數也。以爻象言。乾之中爻。互巽之上。與乾之始。二剛一柔。其 德太過。反復其道。為姤與小畜之象。而皆以風行于天上下。內經云。 風者。百病之長也。故有疾病之占。風行善變。其善惡以方別。有八風 之名。感而為疾病之因。佛以地水火風稱四大。亦由其能生化萬物。 為一切根源也。且九四前後皆剛。雖下有六二之調。而勢不敵。剛勝 則折。生盛則滅。此無妄之疾。發于正位乘時也。夫無妄在中和之用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103 無過不及之害。方能免于禍福之門。不求利。則害自消。不求祥。則災 自絕。佛戒造因。正以其不為善。則無惡。不求生。則無死。二者循環。但 去其一。自拒其他。此無妄之可貴。而超乎數命者也。今以九五得正 位。當盛時。雖罹于天命之變。而遭逢不時之災。以為身之疾苦。仍以 自覺之速。致誠之功。知疾之去來有因。不以生死繫于心。不以苦樂 縈于志。則不以疾而求藥。不以身聽于物。藥物既無關于我。我亦自 離于疾。則無妄之疾。仍宜以無妄治之。故曰勿藥有喜。斯語也。有三 義。一則不用藥而疾自已。為可喜。二則不以藥之能治我疾。為可喜。 三則不資于藥。亦不以疾愈。為可喜。蓋明乎物我之情。達夫性命之 原。了于生死之義。泯于健病之相。則何時不為剛健之身。悠久之德 哉。故天雖有變。命雖不齊。數雖多相。氣雖隨感。而吾心永不二也。此 無妄之真。至誠之道。聖人所志者也。 象曰。無妄之藥。不可試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勿藥有喜。正以藥之不可輕試耳。苟無妄矣。 奚假于藥。藥物也。物之利。徒與妄濟。設貪其利。終受其害。此一也。人 得其全。物得其偏。以偏劑偏。乃名曰藥。吾德苟全。奚待于藥。此二也。 故勿藥者。正不可輕試之辭。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104 上九。無妄行有眚。無攸利。 宣聖講義 此無妄上九爻辭也。上九處極位。當窮時。極則反。窮則變。此通例也。 無妄全卦。皆利于行。至上九則反不利。全卦皆吉。至上九則有眚。此 理數必至者也。蓋無妄皆以內誠為大用。上九在外。又剛之極。陽之 亢。不復能下。如乾之上九。亢而有悔。乃地與時使然。恰與彖辭匪正 有眚不利有攸往相同。蓋上九與前五爻行相反也。陽主升。上九無 可升。而下應六三。有無妄之災。所居非宜。內無可與。外無可進。是其 不利。實匪正之所同。匪正以妄而受災。上九以失正而有眚。失正即 妄。高位無德。非時不退。固妄也。欲免于災。得乎。全卦唯六三有災。亦 由失正不明于物。此用之誤。上九即為失正不貞于身。此本之誤也。 六三乖于用。其災猶可免。苟終始無妄。仍能自保。上九違于本。其眚 不可避。以先失所守也。是上九無妄。徒有其名。莫徵其實。爻辭特以 無妄儆之。冀其早悟。勿恃高位。以卑自牧。勿臨極時。以返其本。則窮 猶有以自臧。而行雖無利。眚或幸免。故爻辭無妄二字。實寓垂戒之 深意。非卦名也。夫無妄重在去妄。妄之于人。至不易去。情欲物好使 之也。以九五之正位乘時。猶不免于有疾。可見無妄之難。難在于用。 用之難。難在于明物。物有未明。用必不達。用有未當。本必不固。本者 上經-10-經文講義-無妄卦-釋爻辭-105 性也。中也。用者。情也。和也。致中和。正性情。莫先于格物。物格知至。而 後人道始立。天道始通。此聖人垂教。必以物先示其道。象所謂天下 雷行。物與無妄。足見物之于無妄。所關大矣。學者宜深求之。 象曰。無妄之行。窮之災也。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無妄之行。意即妄行。前已講過。上九數窮。行亦 反初。故初九為往吉。而此為有眚也。後人誤謂無妄之行。無不為災。 則將何以解于初九之往吉哉。且全卦備四德。無不亨利。六二九四。 皆明著其用。豈真無妄不宜于行乎。彖辭分內外言。不利之語。以匪 正也。全卦利否。即在一正字辨之。而上九之災。又不僅匪正已也。位 與時之不當。實足以召災。故釋文曰。窮之災也。聖知之士。欲免此災。 先求其不窮。蓋即勿過而已。所謂發而中節為和。中節即止。即無過。 妄亦過也。可更參大小過卦辭觀之。 宗主附注 無妄一卦。有利與不利。如彖辭不利有攸往。而各爻多利于往。非 彖爻不同也。乃彖辭包全體。不利者。指匪正言。即無妄之反也。利 者。指正用言。即無妄之正也。一正一反。即卦之內外。與人心之性 情相似。性善而情有惡。統于一心。此一卦而有利不利之異占也。 雖不利在彖辭。而元亨利貞。亦在彖辭。可見利不利。實用之異耳。 且不利攸往。指不能行也。即與亨反。行不通也。皆由用之失正。失 正即失當。失當即反于四德。而亨利著于外。故所失在外。此爻辭 自四爻以上。不如三爻以下之吉也。 ============= 上經第十冊終 www.yijing.idv.tw 最後修改日期 2010/8/26